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晁错)说上曰:“昔高祖初定天下,昆弟少,诸子弱,大封同姓。……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少;不削,反迟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晁错)说上曰:“昔高祖初定天下,昆弟少,诸子弱,大封同姓。……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少;不削,反迟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晁错)说上曰:“昔高祖初定天下,昆弟少,诸子弱,大封同姓。……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少;不削,反迟,祸大。”汉景帝采纳了晁错的建议削藩,吴楚等七国以“请诛晁错,以清君侧”为名,起兵叛乱。
——《史记·吴王濞列传》
材料二:(主父偃)说上曰:“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以法割削,则逆节萌起,前日晁错是也。……愿陛下令诸侯的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必稍自削弱矣。”  
——《汉书·主父偃传》
问题:比较两则材料,提取两项有关解决王国问题不同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答案

1、削藩的手段不同:(2分)汉景帝采纳了晁错激进的削藩建议,立刻强硬削藩;(2分)汉武帝采纳了主父偃温和削藩建议,实行推恩令;(2分)
2、削藩的影响不同:(2分)汉景帝的激进削藩导致七国叛乱,社会动荡,没有解决王国问题;(2分)汉武帝的推恩令采用妥协的办法,用柔和的手段,基本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2分)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从两个方面回答:解决王国问题的手段和影响的不同,材料一中“汉景帝采纳了晁错的建议削藩”,结果“吴楚等七国以“请诛晁错,以清君侧”为名,起兵叛乱”,材料二中主父偃建议汉武帝实行推恩令,结果基本解决王国问题。
举一反三
“王沔,字楚望,齐州人。……加左谏议大夫、枢密副使。……改户部侍郎,参知政事。”此段文字中的王沔应该是   
A.唐朝人 B.汉朝人 C.宋朝人D.清朝人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鸦片战争前,一些具有反封建民主思想的人士,如頋炎武、吴敬梓、曹雪芹等人开始对科举制庋进行大胆、辛辣的批判:鸦片战争后,受西方民主启蒙思想影响的人士对科举制进行了更猛烈更深入的批判。19世纪末,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对科举制的批判尤为激烈,称其“箍人心”,“坏人才”,“毁实业”。在社会舆论的巨大压力下,清政府于1905年正式废除了科举制.此后一个世纪,对科举制的上述评价一直是史学界的主流现点.
近年来,史学界对科举制重新评价的观点抬头,并且得到越来越多的支持。新现点认为科举制度是古代中国的伟大创举,它不仅对古代中国的政治、教育、文化等多个领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而且对近代以后的中国和世界的文明进步产生了推动作用。科举制实际上是近代欧洲兴起的文官制度(即公开考试选拔国家公务员制庋)的源头。现在我国实行的高考制度某种意义也是古代科举制的继承和发展.
评论材料中有关科举制度的观点。(10分)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观点展开评论;现点明确,史论结合。)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王安石在《河北民》诗中写道,边境百姓“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感慨他们生不逢时,“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这些诗句表现了作者:
①对冗兵冗官的不满 ②对田园生活的赞美 ③对唐代治世的向往 ④对北宋孱弱的无奈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下列人物中最有可能有此认识的是
A.汉武帝B.唐太宗C.宋太祖D.明太祖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步辇图》描绘了松赞干布的使臣向唐请求通婚的情景,其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凭借先进的经济文化形成对周边民族的巨大向心力
B.通过和亲的手段加强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C.通过互派使者的方式维持与少数民族的友好关系
D.采用册封的方式迫使少数民族政权臣服唐政府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