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 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

(17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 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17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子语类》
材料二 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然自汉以来,位号不同,而唐世宰相,名尤不正。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之职也。其后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其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它名。自太宗时,杜淹以吏部尚书参议朝政,魏征以秘书监参预朝政,其后或曰参议得失、参知政事之类,其名非一,皆宰相职也。                                     
——《新唐书·百官志》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唐朝“三省”职权的分配以及唐朝中央机构行政运作的程序。有人认为唐朝中央机构的制度设计为近代西方“三权分立”提供了历史借鉴。你认为二者存在的本质差别是什么(9分)?
(2)据材料二,说明唐太宗控制尚书省的原因及采取的做法(6分)。
(3)据上述材料指出唐代相权的发展趋势(2分)。
答案
1)中书省:政令草拟;门下省:政令审核;尚书省:政令执行(3分)。 中书→门下→尚书(2分)。本质差别:唐朝:以巩固皇权专制主义、服务专制主义为其终极目标。近代西方:属于资产阶级民主制度。(4分)(2)尚书省长官既参与决策,又主持政务实施,权力过大(2分)。 做法:先是自任尚书令,随后不再设尚书令,或以他官加上“参议得失”、“参知政事”等名目参与朝政,分散宰相的行政权(4分)。(3)随着相权不断被分割,相权不断削弱(2分)。
解析

举一反三
西汉建国后,总结秦朝灭亡教训时认为:“秦据势胜之地,骋狙诈之兵,……姗笑三代,荡灭古法,窃自号为皇帝,而子弟为匹夫,内亡(无)骨肉本根之辅,外亡(无)尺土藩翼之卫。”基于这一认识,西汉政府实行的措施是    (   )
A.实行“无为而治”B.分封同姓王
C.平定七国之乱D.建立中朝制度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孙中山在《与刘成禹对话》中说:“自世卿贵族门阀举荐制度推翻,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峻法执行,无论试诗赋、策论、八股文,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这里孙中山充分肯定中国古代科举制          (   )
A.不看门第以考试成绩决定录用与否,使得人才辈出
B.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考试科目适合时代的需要
C.保证了政府选拔人才适应社会的需要
D.追求公正公平,充分体现民意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唐朝时期,考生一旦考取,对主考官感恩戴德,双方容易形成宗派关系。为改变这一现象北宋王朝                       (   )
A.实行糊名法B.设明法科,专考律令、断案等
C.殿试成为定制D.命题范围限于四书五经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贾谊。治安策》载:“欲天下之治安,莫若建诸侯而少其力,少力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贾谊这一主张主要因为                                                                                                                           (   )
A.形成中朝机构B.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
C.汉武帝削弱王国势力D.汉武帝实行刺史制度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唐朝元和年间(806——820年),主管财政的宰相皇甫缚奏请减少内外官俸,诏书下达后被给事中崔祐驳回,皇帝最终采纳了崔祐的意见。崔祐所属的部门应是
A.中书省B.尚书省C.门下省D.参知政事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