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分)人类社会的文明与发展都是以不断学习、交流与创新为动力的。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明末清初,以西方传教士为媒介,还进行了具有深远意义的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

(12分)人类社会的文明与发展都是以不断学习、交流与创新为动力的。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明末清初,以西方传教士为媒介,还进行了具有深远意义的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12分)人类社会的文明与发展都是以不断学习、交流与创新为动力的。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末清初,以西方传教士为媒介,还进行了具有深远意义的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天主教耶稣会士的来华传教,是以西方资本主义的殖民扩张为背景的。……来华较早并影响较大的是意大利人利玛窦(1552—1610年)。德意志人汤若望(1591—1666年)、比利时人南怀仁(1623—1688年)等。……耶稣会士在传教的同时,除了向中国朝廷和士大夫进献一些新奇工艺品外,也介绍了某些科学知识。利玛窦带来的《万国舆图》,第一次向中国人展示了世界五大洲的面目。                      
——《世界史·近代史》(上卷)
材料二  在吾国数千年前,孔子有言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孔子之理想世界,真能实现,然后不见可欲,则民不争,甲兵亦可以不用矣。今日惟俄罗斯新创设之政府,颇与此相似。                                            
——《孙中山全集》第6卷
材料三 一般来说,“五四”以前中国知识分子的“格义”方式(“格义”就是用比较和类比的方法来解释和理解跨文化背景的哲学概念。)主要是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点分析、吸取西方文化,用中国传统文化的模式去套用西方近世文化;“五四”以后,人们的主要倾向则是借用西方文化的观点评析、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用西方文化的模式去解释中国传统文化。                                                    
——欧阳哲生《严复评传》
材料四 “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凡属我们今天用得着的东西,都应该吸收。”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先进中国人开始了“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的漫长历程,中国人对西方事物的态度也由最初的排拒,到逐渐接受西学甚至要求“全盘西化”。他们的探索活动对中国的学术、思想、政治和社会经济都产生过重大影响。                                              
——***《新民主主义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回答明末清初东西方交流的主要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背景。(4分)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孙中山阐述的核心观点,为此孙中山进行了怎样的理论创新? (2分)
(3)材料三认为“五四”以前和“五四”以后分别出现了怎样的文化倾向?各举一例加以说明。(4分)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先进中国人“吸收外国进步文化”的特点。(2分)
答案

(1)主要表现:以西方传教士为媒介,西方近代科技文化开始传播到中国。(“西学东渐”) (1分)
背景: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欧洲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东方封建社会的逐步衰弱。(3分,任答3点)
(2)观点:中国传统的大同思想与苏俄社会制度基本一致。(1分)
创新:提出新三民主义。(1分)
(3)“五四”以前,从旧文化的立场批评或赞赏新文化。如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康有为以“托古改制”的方式宣传其变法政治理论。(2分)
“五四”以后,用新文化批评或赞赏旧文化。如新文化运动全盘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2分)
(4)特点:由最初排斥到逐步接受甚至全盘西化;经历了器物到制度到思想文化的历程;与救亡图存的历史使命紧紧相连。(2分,任答2点)
解析

试题分析:(1)主要表现:要求根据材料一来概括回答。由材料一中的“以西方传教士为媒介”、“耶稣会士在传教的同时,除了向中国朝廷和士大夫进献一些新奇工艺品外,也介绍了某些科学知识”即可得出。背景: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去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以知道,西方传教士东来以及西学东渐主要是由于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欧洲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东方封建社会的逐步衰弱。
(2)核心观点:要求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根据材料二中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和“今日惟俄罗斯新创设之政府,颇与此相似”可以概括出来,即中国传统的大同思想与苏俄社会制度基本一致。理论创新:应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俄国十月革命之后,孙中山接受共产国际的建议,将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3)文化倾向:根据材料三中的“五四”以前“主要是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点分析、吸取西方文化,用中国传统文化的模式去套用西方近世文化”,“五四”以后,“人们的主要倾向则是借用西方文化的观点评析、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用西方文化的模式去解释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得出结论。举例:五四以前的可以用洋务派和维新派的一些史实来说明;五四之后的用新文化运动的史实来说明。
(4)特点:这一题要求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由材料四中的“中国人对西方事物的态度也由最初的排拒,到逐渐接受西学甚至要求‘全盘西化’”可以得出由最初排斥到逐步接受甚至全盘西化;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经历了器物到制度到思想文化的历程;与救亡图存的历史使命紧紧相连。
举一反三
1377年,明太祖设通政使司作为皇帝的“喉舌之司”,主管章奏出纳和封驳,后又下令凡奏不得先禀告中书省。明太祖的这些举措意在
A.弥补废除丞相出现的权力空白B.进一步完善中央政权机构
C.提高中央政权机构的行政效率D.大力加强君主的专制权力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3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对于中国古代社会能否向近代社会转型,中外学者向来有不同看法,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明代中后期至清代中叶。有学者认为,中国传统社会是停滞不变的,如果没有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根本无力产生近代性的变化。此观点称为“停滞论”。同时,不少学者提出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说”“市场经济萌芽说”“近代化萌芽说”等新概念,从不同角度阐述了该时期中国社会经济内部出现了人类近代文明因素。此观点称为变迁论。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请选择“停滞论”“变迁论”中的任一个观点,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概括你支持该观点的依据?(4分)
材料二 为获取资源与市场,工业文明的先导国家以枪炮打开了地球上一切民族和国家的大门,迫使一切后进民族走向工业化之路。近代中国,为实现民族的平等和国家的发展,进入了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期。 
——潘岳《可持续发展与文明转型》
(2)19世纪中期至19世纪末,“心满意足的中国人”由“注视过去”到“开眼看世界”。试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角度,分析这一时期,近代西方文明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影响包括哪些方面?(3分)
材料三  2013年1月5日,***在新进中央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开班仪式上指出,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道路就是党的生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不能割裂改革开放前后历史并相互否定。
——新华网北京1月5日电
(3)结合史实,从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三个角度指出改革开放前30年为改革开放所起的奠基作用?(3分)
材料四  ……如果说20世纪止于l989年,那么21世纪始于l978年……为什么是1978年?因为那一年,***在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这项政策开创了中国经济年均增长率达两位数的新时代,为中国带来了重大变革……虽然l978年离现在并不遥远,但我们已经沿着这条创造一个全新世界的道路走得很远。
——英国《卫报》马丁•雅克
(4)马丁•雅克提出“21世纪始于1978年”,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文化方面解释21世纪的中华文明在汲取世界文明的过程中与l978年前的中国相比有何变化?(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如果你到故宫参观,你可以在“军机处”景点的文字说明上发现这样的文字:“军机处一日日程:……接折(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以旨意)。”这些文字实质上反映了
A.丞相权力不断削弱B.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
C.君主权威不断强化D.古代礼仪制度日趋完善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中国古代某朝皇帝诏书中写道:“不期任非其人,丞相汪广洋、御史大夫陈宁昼夜淫昏……因是发露,人各伏诛。特诏天下罢中书,广都府,升六部……”该皇帝为
A.秦始皇B.唐太宗C.宋太祖D.明太祖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明代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
A.统领六部,处理各种政务B.参与决策,并负责朝廷日常事务
C.参与机要政务,但没有决策权D.负责各地的军政事务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