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必烈即位后诏令天下:“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这一方针标志着蒙古汗国国策逐渐转变为以什么为本?[ ]A.人民B.屯田 C.游牧经济
题型:同步题难度:来源:
忽必烈即位后诏令天下:“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这一方针标志着蒙古汗国国策逐渐转变为以什么为本? |
[ ] |
A.人民 B.屯田 C.游牧经济 D.农耕经济 |
答案
D |
举一反三
阅读下列图文材料: 材料一 忽必烈 |
|
|
材料二 |
|
材料三 忽必烈竭力维护蒙古贵族利益,实行民族分治,将元朝人分为蒙古人、色目人(除蒙古族以外的西北、西域各族人)、汉人(淮河以北原金朝境内的汉族和契丹、女真等族及较早被蒙古征服的云南、四川人等)、南人(元朝最后征服的原南宋境内的汉族和其他民族)四等。他在元大都皇宫内引种漠北“誓俭草”,以“示子孙无忘草地”。 |
请回答: (1)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为巩固统一,忽必烈采取了哪些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三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以上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怎样评价元世祖忽必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忽必烈重视“汉法”,主要是因为他 ①对中原先进文化的认同②认识到“帝中国当行中国事” ③熟知中原文明④立志变通创新 |
[ ] |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元朝初年,一位蒙古贵族奏曰:“汉人无补于国,可悉空其地以为牧场。” |
——《元史》 |
材料二 世祖皇帝建元中统以来,始采取故老诸儒之言, 考求前代之典,立朝廷而建官府,辅相者曰:“中书省”……夫 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 |
——《经世大典叙录?官制》 |
材料三 世祖即位之初……颁《农桑辑要》之书于民,俾 民崇本抑末……中统元年(1260年)命各路宣抚司择通晓农 事者,充随处劝农官……巡行郡邑,察举勤惰。 |
——《元史?食货志?农桑》 |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观点?从材料二、三看,元朝统治者采纳了这种观点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中“中书省”“行中书省”是什么机构?元朝建立这种制度的依据是什么?请引用材料中的话予以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中元世祖“俾民崇本抑末”采取了哪些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材料二、三的措施对蒙古产生了什么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元初,西北藩王遣使入朝质问:“本朝旧俗与汉法异,今留汉地,建都邑城郭,仪文制度,遵用汉法,其故何如?” 材料二 世祖即位初,首诏天下,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于是……颁《农桑辑要》之书于民,俾民崇本抑末。 |
材料三 |
图一 张家口北元贵族墓 | 图二 《农桑辑要》书影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初,蒙古太祖征西域,仓库无斗粟尺帛之储,于是群臣咸言,虽得汉人,亦无所用,不若尽***之,使草木畅茂,以为牧地。耶律楚材曰:“……但弗为耳。诚均定中原地税、商税、酒醋盐铁、山泽之利,周岁可得银五十万两、绢八万匹、粟四十余万石。何为无用哉!” | ——《宋史纪事本末》卷100 | 材料二 (1230年,耶律楚材)奏立燕京等十路征课税 使,凡长贰悉用士人,如陈时可、赵防等皆宽厚长者,极天下之 选,参佐皆用省部旧人。辛卯秋,帝(窝阔台)至云中,十路咸 进籍及金帛陈于廷中,帝笑谓楚材曰:“汝不去朕左右,而能 使国用充足,南国之臣,复有如卿者乎?”对曰:“在彼者,皆贤 于臣……”楚材奏曰:“制器者必用良工,守成者必用儒 臣……”帝曰:“果尔,可官其人。” | ——《元史》卷146 | 请回答: (1)据材料一,耶律楚材的观点与“群臣”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内容对于评判材料一中不同的观点是否有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耶律楚材在实施其主张时有哪些显著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材料二中他这样回答窝阔台的直接目的和根本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耶律楚材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说明了什么规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