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分)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材料一孟子,名轲,邹人,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他认为人生来就有仁、义、礼、智四端,即对他人苦难的同情,对不义之事的羞辱,辞让的

(20分)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材料一孟子,名轲,邹人,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他认为人生来就有仁、义、礼、智四端,即对他人苦难的同情,对不义之事的羞辱,辞让的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20分)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孟子,名轲,邹人,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他认为人生来就有仁、义、礼、智四端,即对他人苦难的同情,对不义之事的羞辱,辞让的心情及辨别是非的能力。他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特别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即主张民贵君轻;又说“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认为社会上一切不仁不义不正行为的根源在于君主。这种带有民主色彩的见解,为后世儒家所不及,也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思想遗产。
(1)文中哪些属于史料?文中哪些属于史料解释?文中哪些属于历史评价?﹙11分﹚
材料二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是围绕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而进行的。汉初,实行分封制,由于诸侯国势力的发展威胁了中央集权,从汉景帝到汉武帝逐步削弱诸侯国的势力,解除诸侯王军政大权。西汉后期,以道作为监察区,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北宋由文臣做地方官,地方军政、财政、司法、市场等权被分散。元朝通过宣政院加强对地方尤其是边疆的有效管辖,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2) 上面有三处是错误的,请指出并给予更正。﹙9分﹚
答案
(1)史料:“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4分﹚史料解释:民贵君轻。社会上一切不仁不义不正行为的根源在于君主。﹙3分﹚ 历史评价:这种带有民主色彩的见解,为后世儒家所不及,也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思想遗产。﹙4分﹚
(2)①“汉初,实行分封制,”改为“实行郡国并行制”;(3分)②“西汉后期,以道作为监察区”改为“以州为监察区”;(3分)③“元朝通过宣政院加强”改为“元朝通过行省制度加强。(3分)
解析

试题分析:(1)关键是理解概念:史料  是指关于记录历史的资料;史料解释  是指后人对历史资料的解释;历史评价:是指某人或者某类人对历史的一些看法等。所以,孟子的原话就是史料;对史料的解读就是史料解释;然后发表观点就是评价。(2)关键是理解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发展演变的史实。具体如下:
西周:分封制。
秦朝:废除分封制,全面实行郡县制。
汉朝:汉初:郡国并行制(结果: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背离)。汉武帝:采用推恩令削藩,设立刺史(监察地方)。东汉:州“刺史”改为“州牧”,转变为州、郡、县三级。
隋唐:1.道、州、县三级(道:监察区——行政实体)2.唐中后期:设立节度使(独立行政、财政、军事大权),出现藩镇割据局面。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①军事:收(抽)精兵,实禁军;②行政:文官知州,通判监督,州郡直属中央;③财政:设转运使,掌握地方财政。
元朝:在地方上实行行省制度。为了有效地控制地方,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接管理以外,元朝在地方上设置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由中央委派官员管理。元朝的行省制度,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明清时期:明朝在地方上实行三司分权。改元朝的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俗称为“省”,统管地方民政和财政;设立提刑按察使司,管理地方监察和司法;设立都指挥使司,管理地方军政。三者统称三司,三司分立,相互牵制,各不统属,大权统归中央。清朝继承发展了明朝的地方行政制度,在地方上设置18行省、5个将军辖区(盛京、吉林、黑龙江、伊犁、乌里雅苏台)、两国办事大臣辖区(西藏、青海),共25个省级行政区域和蒙古盟旗等
点评:本题要求考生不仅识记历史知识点,而且要掌握一定的史学研究的概念和原则。
举一反三
下列中国古代官职中具有监察职能的是(  )
①太尉    ②御史大夫     ③刺史    ④军机大臣
A.①④B.①③C.②③D.③④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下列负责监察事务的官员(或机构)不包括(     )
A.御史大夫B.刺史C.都察院D.参知政事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古代中国中央政府与管辖范围外的政权,建立的是以中国朝廷为中心的国际政治关系体系。中国中央政权成为这个体系的一元中心,各朝贡国承认这一中心地位,构成了等级性的中央政权的外藩。然而,鸦片战争后,这个体系逐步崩溃了。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不包括
A.君主专制制度无法适应复杂多变、竞争激烈的国际新秩序
B.小农经济为主体的国家经济难以与外国工业资本主义抗衡
C.唯我独尊的闭关锁国心态无法应对开放多元的国际形势
D.以朝贡为核心的国际关系体系让位于以条约为核心的新体系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制约权力。”对上述名言理解错误的是:
A.反对各种形式的专制权力,特别是君主专制
B.权力之间相互牵制彼此平衡
C.三权分立成为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
D.中央与君主集权以维系国家的统一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的政治制度,相沿日久,一天天地繁密化。一个制度出了毛病,再订一个制度来防制它,于是有些却变成了病上加病。制度愈繁密,人才愈束缚。这一趋势,却使中国政治有后不如前之感。由历史事实平心客观地看,中国政治,实在一向是偏重于法治的,即制度化的,而西方近代政治,则比较偏重在人治在事实化。何以呢?因为他们一切政制,均决定于选举,选举出来的多数党,就可决定一切了。法制随多数意见而决定,而变动,故说它重人、重事实。我们的传统政治,往往一个制度经历几百年老不变,这当然只说是法治,是制度化。法治之下,人才就受束缚了。所以明末的黄梨洲要慨然说:“有治人,无治法。”这因一向制度太繁密,故使他太不看重法,太看重人,而要提出此主张。但尚法并非即算是专制,而中国历史上平地拔出的人愈后愈多,而自由展布之才,却愈后愈少了。此后的我们,如果不能把这种传统积习束缚人的繁文琐法解放开,政治亦就很难有表现。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评材料中关于中国传统政治的观点(12分)
(要求:围绕材料中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 史论结合。)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