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大以来,“关注民生”成为出现频率最高的热词之一,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 材料一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明君制民之产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十七大以来,“关注民生”成为出现频率最高的热词之一,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 材料一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明君制民之产(保证农民拥有一定耕地),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孟子 材料二“岁遇水旱,则遣官祈祷天神、地神、太岁、社稷。” “凡荒政十有二:一曰备祲 (注:不祥之气);二曰除孽;三曰救荒;四曰发赈(注:发仓救济);五曰减租 ;六曰出贷;七曰蠲赋(注:免除赋税);八曰缓征;九曰通商;十曰劝输;十有一曰兴土筑;十有二曰集流亡。” ——摘自《清代文献汇编》 ⑴根据材料一,归纳指出孟子提出了怎样的为政思想和具体措施?(6分) ⑵根据材料二,概括清代救灾的特点。(2分)从清代的救灾措施中你能得到哪些启示?(3分) |
答案
(1)思想:保护人民利益或以民为本,施行仁政。(2分) ‘ 措施:省刑罚(减轻对农民的压迫);薄税敛(减轻农民负担);制民之产(保证农民拥有一定的耕地);勿夺农时(保证农民劳动时间)等。(4分) 一 (2)特点:措施多样;有迷信色彩。(2分) 启示: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制定切实可行的救灾措施;破除迷信,科学救灾;以人为本;全民参与等。(3分,答出3点即可) |
解析
第一问结合史实回答即可;第二问据材料概括,启示主要谈应该如何做。 |
举一反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1、司马迁评议蒙恬说:“吾适北边,自直道归,行观蒙恬所为秦筑亭障,堑山湮谷,通直道,固轻百姓力矣”。 ——《史记•蒙恬列传》 材料2、长城修筑后,汉代的贾谊评价说:“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抱怨” ——贾谊《过秦论》 材料3、它无法代表强大、进取和荣光,它只代表着封闭、保守、无能的防御和怯懦的不出击。由于它的庞大和悠久,它还把自诩自大和自欺欺人深深的烙在了我们民族的心灵上。呵,长城,我们为什么还要讴歌你呢? ——《河殇》 (1)材料1中司马迁实际对秦朝的什么进行批评?除此之外,秦朝还有哪些“固轻百姓”的做法? (2)材料2说明长城在当时有何积极作用? (3)材料三的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你认为应该怎样正确的评价长城? |
下列关于隋灭陈的历史意义的叙述,不准确的是A.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的局面 | B.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 C.实现了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 | D.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
|
开元盛世是中国封建社会前所未有的盛世,与贞观时期相比,开元时期A.经济繁荣程度更高 | B.社会秩序更加安定 | C.阶级矛盾更加缓和 | D.国家政权更加巩固 |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贞观四年,(唐太宗)诏发卒修洛阳之乾元殿(按:隋炀帝营建的宫殿,毁于战火)。……张玄素上书谏曰:“……臣闻阿房成,秦人散;……乾元毕工,隋人解体。且以陛下今时功力,何如隋日?承凋残之后,役疮痍之人,费亿万之功,袭百王之弊。以此言之,恐甚于炀帝远矣。” ──摘自《贞观政要》 材料二上(唐太宗)谓玄素曰:“卿谓我不如炀帝,何如桀、纣?”对曰:“若此役不息,亦同归于乱耳!”上叹曰:“吾思之不熟,乃至于是!”顾谓房玄龄曰:“……今玄素所言诚有理,宣即为之罢役。” ──摘自《资治通鉴》 材料三(贞观)十一年,(马)周又上疏曰:“……今百姓承丧乱之后,比于隋时才十分之一,而供官徭役,道路相继,兄去弟还,首尾不绝,远者往来五六千里,春秋冬夏,略无休时。” ──摘自《旧唐书·马周传》 回答: ①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在罢修乾元殿问题上,唐太宗和张玄素取得的共识是什么?唐太宗罢修乾元殿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②基于上述目的,唐太宗采取了哪些重大措施?促成了怎样的局面? ③材料三与材料二相比,唐太宗的统治发生了什么变化? ④综合这三条材料,对唐太宗的统治应如何认识? |
达赖和班禅是西藏的宗教领袖,从乾隆年间起,其继承人由A.金瓶掣签确定 | B.宗教上层人士推举 | C.中央政府直接任命 | D.达赖、班禅互相指定 |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