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分)粮食问题是全球广泛关注的话题,历史上各朝各国都高度重视粮食问题和粮食安全。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西周时,耒、耜是主要农具,“一人跖(踏)未而

(14分)粮食问题是全球广泛关注的话题,历史上各朝各国都高度重视粮食问题和粮食安全。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西周时,耒、耜是主要农具,“一人跖(踏)未而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14分)粮食问题是全球广泛关注的话题,历史上各朝各国都高度重视粮食问题和粮食安全。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周时,耒、耜是主要农具,“一人跖(踏)未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李悝说:“今一夫扶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6分)
材料二:我国粮食产量表:
年份
1959
1961
1978
1984
粮食总产量(亿斤)
3400
2950
6000
8000
人均约(斤)
500
440
580
800
(2)指出材料二中“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我国粮食生产的不同状况,(2分)并从体制角度说明其原因(4分)
答案

(1)现象:战国农业生产发展(粮食产量提高)(2分)
原因:铁农具、牛耕的推广;水利工程的兴修(郑国渠、都江堰);各国的变法,生产关系的调整(私田取代公田)(6分)
(2)状况: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粮食产量降低;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2分)
原因:人民公社化运动削弱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4分)
解析

试题分析:(1)第一小问现象从材料一中“今一夫扶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可以了解到,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得到较大发展,粮食产量提高;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从战国时期农业发展的有利因素来分析,可归纳出水利工程兴修,铁犁牛耕的推广,各国的变法,封建生产方式的确立(或土地私有制的确立)等。
(2)第一小问从表格中的数据对比来归纳,可得出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粮食产量降低;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第二小问原因,注意从体制角度来分析,结合所学可知人民公社化运动削弱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举一反三
央视2013年《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决赛已经落幕,来自杭州的陆佳蕾最终成为捧杯者,下图为最早的成熟汉字甲骨文所示的四个字,分别为:春、夏、秋、冬。其中“春”字像植物生长的形状,寓意字像草木繁茂之状,寓意夏长;“秋”字像果实累累,谷物成熟,寓意秋收;“冬”字则形如把谷物藏于仓廪之中,寓意冬藏。由此我们可以推测
A.甲骨文以记载种植活动为主要内容B.商朝是中国原始农业的起源
C.中国古代注重记录农业活动D.商朝时期农业活动已有四季之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从西周“溥天之下,莫非王土”到战国商鞅“废井田,开阡陌”,根本上说明了
A.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提高了生产力B.封建王权的强化  
C.土地所有制的变化  D.上层建筑的变化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关于中国古代土地兼并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土地兼并是地主扩大田产的唯一途径
B.封建土地私有制是土地兼并现象存在的根源
C.宋朝土地兼并现象的频繁客观上反映了商品经济的繁荣
D.土地兼并有利于增加国家的收入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四川不少地区过去都有举办“牛王会”的风俗:崇州农户要给牛喂汤圆,简阳农户要给牛披红戴花,雅安农户要给牛王菩萨祝寿……这反映了
A.四川地区农民生活富庶而安定 B.耕牛在农业生产中占重要地位
C.迷信思想借民间习俗广泛传播D.川西落后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我国北方地区流行这样的俗语: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从本质上反映了
A.农民富裕安逸的生活B.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C.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特征D.商品经济极端落后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