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分)粮食问题是全球广泛关注的话题,历史上各朝各国都高度重视粮食问题和粮食安全。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西周时,耒、耜是主要农具,“一人跖(踏)未而

(26分)粮食问题是全球广泛关注的话题,历史上各朝各国都高度重视粮食问题和粮食安全。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西周时,耒、耜是主要农具,“一人跖(踏)未而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26分)粮食问题是全球广泛关注的话题,历史上各朝各国都高度重视粮食问题和粮食安全。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周时,耒、耜是主要农具,“一人跖(踏)未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李悝说:“今一夫扶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8分)
材料二:我国粮食产量表:
年份
1959
1961
1978
1984
粮食总产量(亿斤)
3400
2950
6000
8000
人均约(斤)
500
440
580
800
(2)指出材料二中“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我国粮食生产的不同状况,并从体制角度说明其原因(8分)
材料三:……在土地纲领上,应把重点移到雇农代表苏维埃.没收地主的全部土地,把国内一切土地收归国有,由当地雇农和农民代表苏维埃支配,单独组织贫苦农民代表苏雏埃.把各大田庄(其面积约100俄亩至300俄亩,根据当地条件和其他条件由地方机关决定),由雇农代表进行监督,由公家出资经营.
——《土地法令》
(3)材料三是俄国在某一时期颁布的一份土地法令,它对这一时期有俄国革命有何意义?(4分)
材料四:1933年5月12日,(罗斯福)发布农业调整法,强制农民减少耕地面积和牲畜繁殖,以提高农产品价格,解决农副产品过剩问题.国家对缩减耕地和降低牲畜繁殖的人进行补贴.后来政府还对各州、各区甚至很多大农场规定农产品的生产定额,对超过国家规定生产定额的产品课以重税。
(4)依据材料四和所学,指出罗斯福颁布上述新政措施的目的是什么?(6分)
答案

(1)现象:战国农业生产发展(粮食产量提高)。(2分)原因:铁农具、牛耕的推广;水利工程的兴修(郑国渠、都江堰);各国的变法,生产关系的调整(私田取代公田)。(6分)
(2)状况: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粮食产量降低;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2分)
原因:人民公社化运动削弱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6分)
(3)调动了农民的革命积极性,对粉碎国内外反动势力和巩固政权起了重要作用。(4分)
(4)目的:控制农产品数量和规模,提高农产品价格;解决农副产品过剩问题,从而缓解经济危机。(6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分析材料可知反映的历史现象是战国农业生产的发展,依据课本所学知其原因是铁农具、牛耕的推广;水利工程的兴修(郑国渠、都江堰);各国的变法,生产关系的调整(私田取代公田)。
(2)考查学生数据分析能力。分析表格数据可知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粮食产量降低;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结合所学知50—60年代的人民公社体制严重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而80年代以来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则极大的调动了积极性。
(3)《土地法令》颁布于十月革命成功后,依据所学知其意义是调动了农民的革命积极性,对粉碎国内外反动势力和巩固政权起了重要作用。
(4)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本史实的再认和再现能力。在回答时要结合罗斯福新政的背景及目的来回答,据所学知罗斯福在农业方面的改革措施主要是为了控制农产品数量和规模,提高农产品价格;解决农副产品过剩问题,从而缓解经济危机。
举一反三
下图是我国某一时期的耕作方法示意图。这一耕作方法始于(  )
A.春秋战国B.秦汉C.隋唐D.明清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目前出土的汉代牛耕图画像石共有多幅。其分布如下:
出土省份
出土地点
陕西
米脂、绥德、西安碑林、陕北
山东
滕县宏道院、滕县黄家岭、邹城市面粉厂
山西
平陆枣园
内蒙古
和林格尔
江苏
泗洪重岗、遂宁双沟镇
从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汉朝时使用牛耕的范围较广
B.山东的农耕技术在汉代最先进
C.汉代时陕西是全国经济中心
D.汉朝时牛耕范围已经遍及全国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汉书·食货志》在谈到先秦时代的农业生产时说:“种谷必杂五种,以备灾害”;“还庐树桑,菜如有畦,瓜瓠果菔殖於疆易,鸡豚狗彘毋失其时”。它所体现的基本经济特征是(  )
A.精耕细作B.自给自足
C.农林牧业相互补充D.农业生产结构完备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左传》记载:“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秋七月,初税亩”。具体方法是“公田之法,十足其一;今又履其余亩,复十取一。”这实质上表明当时(  )
A.周天子加强对土地的控制
B.诸侯权力增强
C.税收制度得到国家确认
D.土地私有权得到认可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材料一 中国掌握了某些基本的生活艺术时,西方仍然对此浑然不知。就如中国的农民,欧洲使用木制农具时,他们已经用铁犁耕田。而当欧洲也使用铁制农具时,他们仍在使用铁制农具。中国人把一种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运用到很高的水平,却没想到要改善和替代它……打破这种平衡的是大工业的兴起……——H. R.托尼《中国的土地和劳工》
材料二 20世纪初,不少中国人选择前往日本,形成新一轮留学高潮,20世纪前十年留日学生总数达5万人以上。大量日文书籍被译为汉语,下图是1906年出版的儿童读物《蒙养镜》的封面,右上方的字依次为“德国撒瓦士曼氏原著”、“日本大村仁太郎编述”、“清国桐城吴燕来译补”;左下方的字为“家庭教育第一编,亦名教育诡言”。

材料三 美国使馆的商务参赞安诺德先生制成这三张图表……也是给我们做一面镜子用的,叫我们生一点羡慕,起一点惭愧……让我们照见自己的丑态……引起我们一点向上的决心……这种急需的新觉悟就是我们自己要认错。我们必须承认我们自己百事不如人,不但物质上不如人,不但机械上不如人,并且政治社会道德都不如人。
——胡适《请大家来照照镜子》
(1)材料一中“经济体制”指什么?“大工业”“打破这种平衡”给中国社会政治带来了哪些影响?
(2)据材料二,概括这一时期中国对外学习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据材料三概括胡适的观点,并据此谈谈你对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看法。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