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下列图片,你从中获取的信息主要是骨耜 石犁 铁锄A.中国传统农业生产经历了粗放到精耕细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观察下列图片,你从中获取的信息主要是
骨耜 石犁 铁锄A.中国传统农业生产经历了粗放到精耕细作的演变 | B.中国传统农业工具以石器为主 | C.中国传统农业政策是重农抑商政策 | D.铁器的广泛使用反映了我国科学技术高度发达 |
|
答案
A |
解析
试题分析:可以用排除法,图片中有骨制、石制和铁制生产工具各一件,不能说明B和D,材料所示图片只是反映生产工具的演变,没法反映古代的农业政策,所以C错误;故选A。 |
举一反三
(13分)研究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中的农贷问题,是理解中国农村经济生活中“国家一农民”关系的一把钥匙。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西汉时期部分国家赈贷及其用途类别
时间
| 史料
| 出处
| 类别
| 文帝三年
| 贷种食未入,入未备者,皆赦之
| 《汉书·文帝记》
| 生产和消费并贷
| 元狩三年
| 徙贫民,衣食皆仰给县官,假予产业
| 《史记·平准书》
| 生产和消费并贷
| 本始四年
| 遣使者振贷困乏
| 《汉书·宣帝纪》
| 生产性借贷
| 地结三年
| 假田与贫民,贷种、食
| 《汉书·宣帝纪》
| 生产和消费并贷
| 初元元年
| 假公田与贫民,家资不满千钱者,赋贷种食
| 《汉书·元帝纪》
| 生产和消费并贷
| 清康熙年间部分国家赈贷
年份
| 地区
| 事由
| 贷放措施
| 赈贷物
| 康熙三年
| 浙江海宁
| 刮飓风、修海塘
| 动款
| 货币
| 康熙五年
| 广东
| 旱灾
| 动支通省积谷散赈
| 谷物
| 康熙十年
| 淮扬
| 民饥
| 截留漕粮6万担,开仓米4万担
| 粮米
| 康熙三十七年
| 江南海州等九州县
| 水灾
| 发常平仓谷
| 谷
| 康熙四十二年
| 山东济南
| 水灾
| 免额赋、发帑金、截漕粮
| 钱、粮
| ——据《中国历代自然灾害与历代盛世农业政策资料》有关内容整理 材料二 对于小农而言,过贫则造反,过富则独立,只有不贫不富的状态最有利于国家对小农的控制。……中国长期以来国家政权与农村社会都依赖于增长缓慢的农业剩余,农民依赖于这种剩余而生存,国家依赖于这种剩余而运作,因此两者之间的紧张关系长久存在。……正因如此,在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大都有赈贷之举,其主要原因是维持小农的不贫不富的生存状态,以防崩断国家与小农间的微弱均衡关系。 ——张杰《农户、国家与中国农贷制度:一个长期视角》 材料三 夫发仓廪,本以利民,而其弊反甚:仓舍一启,豪强骈集;里胥乡老,匿贫佑富。公家之积,祗以饱市井游食之徒;而野处之民,曾不得见糠秕。富者连车方舆,而贫者曾不获斗升。 ——徐光启《农政全书·荒政》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国家农贷的主要特征。(3分) (2)据材料一、二,指出国家实施农贷的目的。国家农贷能保持小农“不贫不富”的状态不被打破吗?为什么?(6分) (3)材料三反映出国家农贷在推行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境”?(2分) (4)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完善国家农贷制度的理解。(2分) |
《耕织图·耕图》为南宋作品,为历代帝王推崇和嘉许。清康熙帝命画家重新绘制了该作品,也真实地反映了清代生产方式。该作品反映出清代
A.出现一牛一人的耕作技术 | B.经济重心实现了南移 | C.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 | D.农耕技术没有突破性发展 |
|
春秋时期的大思想家管仲为安徽颍上人。他主张“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市也者,劝也(促进),所以起本事(农事)”等。对这些思想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劝告统治者要以农为本 | B.商业兴旺带动农业发展 | C.提出重农抑商经济政策 | D.认识到物质的决定作用 |
|
近代自然经济之所以“瓦而不解”,有人总结,是因为地主“不会废”,资产阶级“没想废”,农民“没废成”,无产阶级“没废完”,帝国主义则说,“废它个啥!”这里的“废”是指废除A.封建土地私有制 | B.封建土地国有制 | C.农民土地私有制 | D.土地买卖制度 |
|
清代乾隆年间,学者洪亮吉曾言:“一人之居以供十人已不足,何以供百人乎?一人之食以供十人已不足,何以供百人乎?”由此分析洪亮吉人口论思想的进步性在于A.认识到人口激增会带来社会动乱 | B.发现了清代人口增长的客观规律 | C.肯定了人口多是国家富强的前提 | D.揭示了人口猛增与资源分配矛盾 |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