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史实发生在汉代的是: (   )A铁农具取代木、石和青铜农具     B利用水力鼓风冶铁炼钢C发明灌钢法                     D使用曲辕

下列史实发生在汉代的是: (   )A铁农具取代木、石和青铜农具     B利用水力鼓风冶铁炼钢C发明灌钢法                     D使用曲辕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下列史实发生在汉代的是: (   )
A铁农具取代木、石和青铜农具     B利用水力鼓风冶铁炼钢
C发明灌钢法                     D使用曲辕梨
答案
A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A B两项出现在汉代,C出现在南北朝时期,D出现在唐代,所以答案选AB。
点评:识记能力是高考能力考查层次中的最低端,历史事件、时间、事件内容的考查是高考历史试题中的常见题,主要涉及对教材中知识点的识记,在平时的学习中必须加强时间、事件、事件内容方面的记忆。
举一反三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27分)
材料一 夫在芸耨,妻在机杼,民无二事,则有储蓄。……春夏夫出于南亩,秋冬女练于布帛,则民不困。——《尉缭子·治本》
材料二  19世纪下半叶,中国近代工业化开始缓慢起步。……1912年至1920年中国工业年均增长率为13.4%,1923年至1936年为8.7%。 ——刘佛丁《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史》
材料三 《中国1957~1960年工业、农业总产值》      中国1960年三大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

材料四  搞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废除人民公社制度。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我国实现工业化不能以牺牲农业为代价,不能过多追求速度和数量,而是要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农轻重协调发展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材料五   16世纪以前,西欧的物价在数百年内一直是比较稳定的。只有当战争、歉收、瘟疫时才会发生暂时波动。但在16世纪欧洲各国流通的贵金属重量增加了3倍,相应地从16世纪30年代起,物价一直迅速上涨。……到16世纪末,西班牙的物价比16世纪初平均上涨了4.2倍,法国物价指数比16世纪初高2.2倍,英国高2.6倍,荷兰的主要城市高3倍,阿尔萨斯、意大利和瑞典高将近2倍。   ——摘自萧国亮、隋福民著《世界经济史》
(1)依据材料一归纳小农经济的特点,(3分)指出与这种生产方式相适应,我国古代的经济政策。(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12—1920年中国工业发展的特点。(2分)造成这种特点的主要原因有哪些?(4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20世纪五十年代后期中国经济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2分),分析其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2分)
(4)根据材料四,指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能够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的主要原因。(3分)对比材料三和四,中国关于工业化道路的认识有何变化?(2分)
(5)依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16世纪欧洲物价上涨的主要原因。(3分)从社会转型角度,分析物价上涨对欧洲社会产生的影响。(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下列选项中,能反映商朝农耕生产的是

A、殷商带刑具陶俑

B、牛耕图

C、甲骨文

D、铁犁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西欧中世纪的农户如法国的农户每份地是13公顷,折合195市亩;而秦汉时期中国自耕农的理想份地是“百亩之田”,相当于31市亩。由此分析错误的是:
A.说明中国是小农经济,生产规模小B.是中国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方式的表现
C.导致铁犁牛耕的使用D.说明中国耕地承受的人口压力大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元代王祯指出:“田尽而地,地尽而山,山乡佃民,必求垦佃,犹不胜稼。”这反映的本质是                                                     
A.小农经济生产规模小B.小农经济阻碍经济发展
C.自耕农经济非常脆弱D.人多地少的矛盾突出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战国时期,秦国“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引起这种变化的根源是(  )
A.废除了旧贵族的特权B.铁犁牛耕的推广
C.土地国有制的存在D.限制了土地兼并现象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