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不属于中国古代灌溉工具的是A.翻车B.高转筒车C.水排D.立井水车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答案
C |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农业的理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知水排不是古代灌溉工具。所以选C。 |
举一反三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自古以来就有以农治国的传统。新中国成立后到今天,党和政府一直非常重视“三农问题”的解决。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纴,多治麻丝葛绪捆布縿,此其分事也。 ——《墨子》 材料二 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芬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纷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白居易《朱陈村》 材料三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 ——晁错《论贵粟疏》 材料四 茶叶在19世纪30年代每年出口5000万磅,1841年增至7000万磅,1851年达9900万磅,几乎增加了一倍。丝的出口,在鸦片战争前一般每年只有几千包,最多不过10010包,1847年增至22000多包。由于丝、茶的大量出口,一些地区的农民纷纷放弃粮食生产转而种桑植茶。 材料五 过春节,贴春联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习俗,春联的内容往往和历史变迁相联系。下列春联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农村变化: 春联一:***挥手指方向;合作化道路宽又广。 春联二: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 春联三:种责任田仓里储粮翻两番;行大包干银行存款增十倍。 小题1:材料一、二反映了我国古代什么样的经济形态?(1分)该经济形态的基本特点是什么?(3分) 小题2:根据材料三归纳这种经济形态下生产者的处境。(4分) 小题3:材料四反映了中国农业生产的什么变化?(2分)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4分) 小题4:材料五中三对春联各反映了我国怎样的农业政策?(3分)春联三中的政策实质是什么?(2分) 小题5:材料五春联二中的政策真的“暖人心”吗?(1分)结合农村中的重大改革,你认为农业政策制定的依据是什么?(2分) |
春秋战国时期,国家分裂,争霸战争频繁,但社会经济却有了较大发展,其主要原因是( )A.政府重视发展经济 | B.封建制度逐渐确立 | C.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 D.各国兴修水利、发展农业 |
|
历代明智的封建统治者,重视并维护小农经济的根本目的是A.促进农业发展 | B.维护社会安定 | C.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 D.维护自身统治 |
|
古今中外,政府和社会精英对于社会和谐都有过许多思考与实践。 材料一 (洪武元年)诏曰:“耕者验其丁力,计亩给之。使贫者有所资,富者不得兼并。若兼并之徒多占田以为己业,而转令贫民佃种者,罪之。” ——《明会典》卷十七,户部四,田土。 材料二 孙中山始终把“天下为公”、“世界大同”作为最高理想,毕生致力于此。他的“大同”思想主要表现在他的“民生主义”主张里。在他看来,“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又名共产主义,即是大同主义。” ——刘雅丽《略论孙中山的大同思想、道德观与和谐社会》 材料三 狄更斯著名的小说《双城记》,以1789年法国大革命前后的巴黎和伦敦这两座城市为背景,借古喻今,希望为社会矛盾深刻的19世纪英国寻求出路。狄更斯说,不满情绪广泛地存在于英国的社会中,可能由于任何一个很小的原因,一下子变成前所未有的一场可怕的大火。……(2011年8月6日)警察的行动致人死亡,点燃了伦敦的夜空。怒火此起彼伏,蔓延英国多个城市。 ——《现代快报》2011年8月14日《伦敦与巴黎***乱对比》 材料四 当今世界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每一个层面,都日益清晰地表现出整体性、体系性的运动。……与此同时,针对这种新的整体性运动,出现了声势浩大的反抗。这种反抗既有理性主义的……也有浪漫主义的,如西雅图、热那亚和纽约街头的反全球化抗议活动。本·拉登和“基地组织”的恐怖主义活动,虽为异数和极端,但本质上也属于这种反体系运动的一部分。 ——宿景祥《贫富扩大与全球反抗》 小题1:据材料一和所学,分析明朝抑制土地兼并的主要措施(不得摘抄原文)。(3分) 小题2:在20世纪20年代的孙中山“新三民主义”中,就民生方面提出了哪些有利于发展和谐社会的思想?(2分)你是否赞同材料二中孙中山先生认为的“民生主义”就是“共产主义”的主张?请简要说明理由。(2分) 小题3:结合材料三,以狄更斯为代表的文学流派主要关注的问题是什么?(2分)试列举该流派2 个以上的其他代表作品(2分)。 小题4: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中,主要存在哪些不和谐的问题?(3分) |
(16分 )材料一: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黄梅戏《夫妻双双把家还》 材料二:“吴民生齿最繁,恒产绝少,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 ——《明神宗实录》 材料三:(陈启沅)岁甲寅(1854年)至南洋,遍游各埠,考求机器之学。壬申岁(1872年)返粤,在简村乡创设缫丝厂,名曰“继昌隆”,……出丝精美,行销于欧美两洲,价值之高,倍于从前,遂获厚利。 ——《南海县志》卷21 材料四: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江苏南通人张謇创办的南通大生纱厂等企业发展很快,仅大生纱厂一、二厂,到1921年就获利白银一千六百多万两,其中三分之二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获得的。这样丰厚的利润,在旧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史上是空前的。 ——人教版历史教材必修二 小题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的哪种经济形态?这种经济形态有什么特点?(8分) 小题2:材料二所反映的生产方式与材料三、四的有什么不同。(4分) 小题3: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材料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是什么?(4分)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