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斯老贾度流沙,夜听驼铃识路赊。采玉河边青石子,收来东国易桑麻。”这首诗主要反映了(    )A.丝绸之路的兴盛B.陶瓷之路的兴盛。C.古代玉石业的发达。D.

“波斯老贾度流沙,夜听驼铃识路赊。采玉河边青石子,收来东国易桑麻。”这首诗主要反映了(    )A.丝绸之路的兴盛B.陶瓷之路的兴盛。C.古代玉石业的发达。D.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波斯老贾度流沙,夜听驼铃识路赊。采玉河边青石子,收来东国易桑麻。”这首诗主要反映了(    )
A.丝绸之路的兴盛B.陶瓷之路的兴盛。
C.古代玉石业的发达。D.古代丝织业的发达

答案
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古代手工业中的相关知识点。从材料信息“波斯”“度流沙”“听驼铃”“易桑麻”可以反映出波斯商人远道而来,与此相关的就只能是丝绸之路了。所以答案选A。
举一反三
某同学分析北宋赋税结构变化表,得出了四项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
 
农业税(万贯)
非农业税(万贯)
农业税:非农业税
至道末年(997年)
2408.1
1567.3
60:40
天禧末年(1021年)
2641.2
3874.0
40:60
熙宁十年(1077年)
2021.3
5117.2
28:72
①农业税的消长反映农业生产削弱的趋势 ②非农业税的增长反映工商业的发展 ③政府财政收入越来越倚仗于非农业税 ④重农抑商政策已不再实施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8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代华美轻柔的丝织品,经过“丝绸之路”远销到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
中国因此被称为“丝国”。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材料二 “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创业,到处建立联系……过去那种地方和民族的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
——马克思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汉代商业发展的基本特征,试从经济和政治方面分析形成这一特征的原因。(10分)
(2)从图1到图2,商业贸易的范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分)材料二中马克思认为这种现象的产生与什么因素有关?  (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唐六典》记载:“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
而众以散。”这句话说明
①唐朝时期市有时间限制          ②唐朝时期市坊分立
③唐朝时期政府对市严格管制      ④唐朝时期商业繁荣
A.①②B.①③C.②④ D.③④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据台湾学者赵冈的研究,中国在唐宋两朝,大城市人口占到总人口比例的20%以上,而到1820年的晚清,竟只有6.9%。造成这一变化的重要经济因素是
A.市镇经济的发展B.小农经济的影响
C.晚清经济的衰败D.坊市制度被打破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明朝时期,浙江湖州出现了“富者田连阡陌,桑麻万顷”的景象;在江南地区还出现了不少专门向市场提供各种经济作物的经营地主。这些经济现象说明
A.海禁政策基本废除B.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资本主义萌芽出现D.商品经济得到发展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