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明中叶以后,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经济的繁荣……东南沿海的广州、漳州、福州、宁波等地,既是对外贸易的港口,又是商

(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明中叶以后,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经济的繁荣……东南沿海的广州、漳州、福州、宁波等地,既是对外贸易的港口,又是商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中叶以后,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经济的繁荣……东南沿海的广州、漳州、福州、宁波等地,既是对外贸易的港口,又是商业都会……最繁荣的江南地区形成了五大手工业区域,即松江的棉纺织业、苏杭的丝织业、芜湖的浆染业、铅山的造纸业和景德镇的制瓷业……隆庆万历年间,苏州“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
——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下册》
材料二  1840年起至1930年间,中国共开放77个城市作为通商口岸,通商口岸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特殊产物。就通商口岸与中国近代史关系,不同的观察视角会有不同的评价。***认为,帝国主义利用通商口岸为基地,造成“买办的和高利贷的剥削网”,培养出为帝国主义服务的“买办阶级和商业高利贷阶级”,便利其剥削广大中国农民。
材料三 英国开始工业革命后,就业机会较多。在“向外吸引劳动力”的政策支持下,英国外来移民也逐渐增多,大量涌向城市,促进了英国城市化。……到了1860年,城市化程度提高,来自全世界的人才涌入英国的城市,有德国人、瑞士人、法国人、希腊人和犹太人等,他们一般前往城市,特别是伦敦等大城市。这些人带来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熟练的工作经验,带动了英国的城市化。
(1)依据材料一,指出明清时期我国城市经济发展的新特点。(3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是从什么视角(运用什么史观)来观察近代通商口岸的影响的。(1分)试分别从全球史观和文明演进的视角来评价通商口岸。(4分)
(3)结合材料三,分析19世纪中期推动英国城市化的因素有哪些。(3分)
(4)依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上半期影响中英两国城市化的主要因素有什么不同(2分),这种不同因素对我国现阶段的城市化有何启示。(2分)
答案

(1)新特点:经济功能加强;专业化城市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产生。(3分)
(2)阶级斗争(或革命史观)。(1分)
全球视角:通商口岸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中国逐步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2分)
文明演进视角:通商口岸是中国传统农业文明最早开始走向近代工业文明的地方。(2分)
(3)因素:工业革命;政府政策的引导;外来移民。(3分)
(4)不同:中国受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影响较大;英国则主要受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的影响。(2分)
启示:城市化进程受政治、经济活动的影响,我国现阶段的城市化建设需要有一个稳定的政治、经济环境作保障。(2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新特点:根据以下关键信息“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经济的繁荣”、“五大手工业区域”、“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依据这三句话概括,即可得出其新特点为经济功能加强;专业化城市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2)主要是掌握三种史观,即阶级史观、全球史观和文明史观的基本含义。根据其含义可以判断出***是从阶级斗争(或革命史观)来观察近代通商口岸的影响。运用全球史观来看通史观念口岸的话,应该从其对中国与世界之间关系的角度来阐述;用文明史观来评价的话,应该侧重于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在中国的交汇来说。
(3)因素:注意从材料中提取下列关键信息:“英国开始工业革命后”、“向外吸引劳动力”的政策”、“这些人带来了先进的科学技术”,由此分析即可得出相关答案,即工业革命、政府政策的引导、外来移民等因素。
(4)不同:要具体联系中英两国的城市各自所处的具体背景分析,一个是被动的一个是主动的,再就是从经济、政治因素分析。之后可以得出结论,即中国的城市化受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影响较大,是被动进行的,而英国则是主要受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的影响,主动进行的。启示:应该从稳定的国内环境和当时的政治、经济活动角度来分析。
举一反三
(2013·汕尾模拟)《木兰辞》是同学们耳熟能详的南北朝诗歌。其中有“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的诗句,下列各项对这一时期“市”的解读,正确的是(  )
A.南北朝时期固定的“市”已经广泛存在于城乡
B.“市”的商品主要是为了满足全国各阶层的需求
C.商品品种繁多,北方地区的商品经济非常发达
D.当时的商业受到政府的严格控制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2013·湛江月考)“牙行”是清代寄生于商品流通领域中的居间经纪行业,在其经营过程中,向买卖双方抽取牙佣(佣金),牙行种类很多,如米行、豆行、布行、丝行等约有三百余种。“牙行”的出现(  )
A.是手工业分工的细化B.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物
C.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D.避免了同行业间的竞争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宋代文献记载,真宗时,“诏商旅自京[携]便钱至诸州者,所在即给付,无得稽滞。按,太祖开宝三年置便钱务(机构),许民入钱左藏(国库),给以券,于诸州便换。”文中“便钱”是(   )
A.自由流通的支票B.兑换货币的凭证
C.国家发行的债券D.中国最早的纸币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2013·广东六校联考)《明史》中记载:明朝初年并没有“银法”(即使用白银作为货币的规定),到明英宗时规定“弛用银之禁”、“朝野率皆用银”。这一规定(  )
A.意味着传统经济政策的改变B.使白银成为唯一的货币
C.有助于白银的货币化D.导致白银大量外流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26分)宋代在传承前代文化的基础上开拓演进,形成了独具风韵的宋代文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宋时,经济发达的浙江嘉兴“诗书礼乐相辉相扶,家之良子弟无不风厉于学”。经济落后的夔州路和广南东、西路,文化也逐渐得到普及。如夔州(四川奉节),从前“此邦之人尚不识书”。 三河(河北今县)“村民颇知书,以耕桑为业”。饶州帽匠吴翁“日与诸生接,观其济济,心慕焉”,他“教子任钧读书,于经学颖悟有得”。鄂州富商武邦宁叫其次子武康民“读书为士人”。                                       
——《宋史资料汇编》
材料二:宋朝时,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城郊和乡村的“草市”也更加普遍。                                            
——高中《历史》必修二
材料三:北宋时,“负担之夫,微乎微者也,日求升合之粟,以活妻儿,尚日那一二钱,令厥子入学,谓之学课。亦欲奖励厥子读书识字,有所进益。”臣(北宋国子祭酒邢罱)少时业儒,观学徒能具经疏者百无一二,盖传写不给。今板本大备,士庶家皆有之,斯乃儒者逢时之幸也。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四:宋太宗规定:“如工商杂类人内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宋会要辑稿·选举》)。甚至还出现“有道释之流还俗赴举”现象。
——《为儒家正声——“重农抑商”非儒家所为》
材料五:近代学者陈寅恪认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文化普及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文化普及的原因。(10分)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证实材料五的观点。(10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