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牙行是市镇经济结构的中枢,操纵市镇经济的运作:“市中贸易,必经牙行,非是,市不得鬻,人不得售”;举凡“花、布、柴、米、

(20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牙行是市镇经济结构的中枢,操纵市镇经济的运作:“市中贸易,必经牙行,非是,市不得鬻,人不得售”;举凡“花、布、柴、米、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20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牙行是市镇经济结构的中枢,操纵市镇经济的运作:“市中贸易,必经牙行,非是,市不得鬻,人不得售”;举凡“花、布、柴、米、纱。下及粪田之属,皆有牙行,类皆领贴开张”。在这一时期(明中后期)的中国与葡萄牙、西班牙、日本等国的贸易中,中国以出口生丝、丝织品、瓷器等为主,进口少量土特产,明显的出超,葡、西、日等国商人不得不以大量白银支付贸易逆差,于是美洲和日本的白银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国。成为这一时期中外贸易的显著特点。
——樊树志《晚明史》
材料二:时文被大批地印刷和流传是在明代的成化年间以后。成化之前,世间无刻本时文。杭州通判沈澄刊印了一册《京华日钞》(时文选集),获得了重利。从此以后形成风气,甚至达到了书坊非举业不刊,市肆非举业不售,士子非举业不览的地步。……顾炎武曾说过:“至一科房稿之刻,有数百部皆出于苏、杭,而中原北方之贾人,市买以去。”
——杨念群《何处是“江南”》
材料三:明清时期江南商品经济快速发展,但没有出现类似于英国的工业革命。一些学者把明清江南经济与英国经济进行比较,力图找到明清以后中国大大落后于西欧的原因。
黄宗智提出了解释明清江南经济发展的“内卷化”理论。这一理论认为,江南的农户家庭虽然通过增加劳动力的投入获得了较高总收入,但由于人口压力导致的劳动报酬递减,人均日产盈却是下降的。劳动生产率的下降导致社会虽然有“增长”但是却没有发展,也就是出现“无发展的增长”。他把江南经济运行的这一方式称为“内卷化”或“过密化”。黄宗智认为,真正的“发展”意味着通过增加单位劳动的资本投入来提高劳动生产率,即如18世纪英国农业以及现代机械化农业所展示的情形。但是,明清时期中国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则是出现了“内卷化”,成为“没有发展的增长”的典型代表。
彭慕兰的核心观点是:18世纪以前,东西方处在基本同样的发展水平上,西方并没有任何明显的和独有的内生优势;18世纪末19世纪初,历史来到了一个岔路口,东西方之间开始逐渐背离,分道扬镳;此后距离越来越大。造成这种背离(即西方走向了近代化而中国却没有)的主要原因,一是美洲新大陆的开发,二是英国煤矿优越的地理位置。彭慕兰把这个东西方分道扬镳的过程称之为“大分流”。
(1)根据材料一,概述明代商品经济发展状况。(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代出版时文反映了哪些现象?(8分)
(3)根据上述材料,试分析江南地区在明清时期,因为哪些因素从而没有走向近代化。(8分)
答案

(1)民间对外贸易发达,出口大量商品到国外,处于出超地位;明代市镇经济发展迅速;牙行在市镇经济发展中起重要作用。(4分)
(2)明代印刷业和出版水平有较大发展。(2分)明代人口大量增加,科举竞争压力增大。(2分)明代科举八股文,士子通过研习时文,提升八股文水平。(2分)明代商品经济发达,出版时文是商业行为,出版商有大量的利润。(2分)
(3)商品经济只在江南地区发展较充分,在全国范围内,封建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2分)八股文科举取士,限制了思想的发展。(2分)明清时期人口大量增加,江南地区劳动生产率低,经济发展没有进入发展型增长。(2分)中国在明清时没有庞大的海外市场和优质的矿产资源
解析

试题分析:(1)依据材料中“牙行是市镇经济结构的中枢,操纵市镇经济的运作:“市中贸易,必经牙行,”、“中国以出口生丝、丝织品、瓷器等为主,进口少量土特产,明显的出超,”,由此可见明朝市镇经济发展,牙行是市镇经济的中枢;对外贸易发达,大量商品出口到国外,中国在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
依据材料中“书坊非举业不刊,市肆非举业不售,士子非举业不览的地步”、“有数百部皆出于苏、杭,而中原北方之贾人,市买以去。”,由此可见明代的印刷业有较大发展;明代科举兴盛,士子通过研习时文,提高八股文水平;出版时文是商业行为,体现了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
依据材料一、二可知,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在江南地区发展较快,在全国范围内,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科举考试,限制了思想的发展;依据材料三中“但由于人口压力导致的劳动报酬递减,人均日产盈却是下降的”、“劳动生产率的下降导致社会虽然有“增长”但是却没有发展,”、“造成这种背离(即西方走向了近代化而中国却没有)的主要原因,一是美洲新大陆的开发,二是英国煤矿优越的地理位置。彭慕兰把这个东西方分道扬镳的过程称之为“大分流”。,由此可以总结出人口数量的增加、劳动生产率的低下、没有扩展海外市场、没有优越的矿产资源。
举一反三
(25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迄今为止,现代人类社会大致经历了三次大转变。按照日本京都史学派的奠基人宫崎市定的研究,中国的“唐宋之变”,是人类由古代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最为重要的标志,也揭开了现代人类社会的第一次大转变和大转型的序幕(第二次和第三次大转型分别为西方的崛起和社会主义的兴起)。
——胡鞍钢 王绍光 周建明 韩毓海合著,韩毓海执笔《人间正道》
材料二:李世民设计的“管理结构”是一种“三权分立”的均衡结构。
材料三:宋代统治者是“重商主义”者,太祖赵匡胤曾经表示 ,应“多积金,市田宅以遗子孙,歌儿舞女以享天年”,至神宗时,居然令众“政事之先,理财为急”,朝廷的价值取向与16世纪的欧洲皇室相当类似。
——材料二、三均摘自穆晓军著《财经简史——人类财经文明的演进和经验》
(1)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运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史实论证唐宋的“现代”大转型。(6分)
(2)用史实分析15至18世纪促使西方崛起的原因。(6分)
(3)社会主义的兴起经历了一个由理论到实践的过程,概括指出其在20世纪的俄国和中国的实践结果。(8分)
(4)你认为宫崎市定是采用何种史学范式立论的?试说明理由。(5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明代商人王现曾说:“夫商与士,异术而同心。故善商者,处财货之场而修高明之行。是故虽利而不污.故利以义制,名以清修,天之鉴也。”(《故王文贤墓志铭》)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A.商人致富要遵循道德规范B.经商和读书在方法上是一致的
C.商人要向读书人学习文化D.经商成功后可以去研究学问或做官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福建“民安土乐业,……无凶年之忧”。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纺织、陶瓷、制茶、造船、冶炼、造纸、印刷等业都有长足的进步。宋朝廷大力鼓励商人出海经商,招引外商来华入贡、贸易。嘉祐年间(1056-1063年),福建对外贸易大增,“舶商岁再至,一舶连二十艘,异货禁物如山”。宋初虽严禁与高丽(今朝鲜半岛南部)、侯国(今日本)通商,但泉州一些海商仍以瓷器、丝织品等暗地私贩高丽。南宋时期,与福建有贸易往来的国家和地区已达50多个。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福建地区对外贸易的特点,(2分)并分析其原因。(2分)
材料二 中国古代的城市与商业一贯发达,但中国的商业与城市一向都是在体制内发展的,受社会主流体制的节制与约束。商人与社会上其他成员同流,并不具备超主流体制的特殊身份。……而且,历朝历代都有非常强大的官办商业,这几乎成为中国社会的一大传统。中国的城市主要不是起商业功能,而是起政治功能,是中央政府统治全国的政治中心。           
—一钱乘旦《前资本主义世界发展:东方普遍性与西方特殊性》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阻碍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体制内”的因素有哪些?(3分)
材料三 中国社科院的学者孟彦弘认为:从人类社会发展来看,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是必然的。但对具体的民族或地区而言,它们又不是都自发地进入工业文明。
(3)结合近代中国的相关史实,谈谈你对材料三观点的理解。(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26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的商业繁荣是建立在农业和手工业迅速发展、生产的专业化和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大为提高的基础上的。宋代城市的数量和规模都较前代有大幅度的扩展,城市人口大量增加。
——摘编自史仲文主编《中国全史》
材料二
开放强大的文化活力,蓬勃的贸易经济,突破了宋以前京师关于夜市的禁令……店铺、朝廷办事机构与居民住宅错落相间,朝着大街几乎随处可以开设店铺……坊市制度的崩溃,商业街取代商业区的市,御街两旁“许市人买卖期间”,这些都是前代都市所未有过的经济生活奇观。
——摘编自冯天瑜主编《中华文化史》
材料三
当时开封以经商为业的有两万多户,其中640家资本雄厚的商户,分别属于160行,囊括米、盐、茶等各类商品贸易。号称“正店”的大酒楼有72家,兼具饮食与商品贸易的多种功能,作为商人验看质量、商定价格、签订契约的场所……酒楼、茶坊适应商业大潮,与娱乐场所瓦子,都通宵营业。
——摘编自樊树志《国学十六讲》
材料四
宋代的都市化也反映货币经济的发展。宋朝铸造的铜钱超出唐朝的十倍以上,但仍不敷应用。在缺铜的情形下,宋真宗年间出现民间发行的“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后来为政府接办。
——摘编自孙隆基《鸟瞰中国千年史》
材料五
经济、文化中心、政治中心的转移,常常导致城市的盛衰。北宋都城东京开封,自五代后梁建都以后日益繁华兴盛,到北宋时已发展为当时世界上百万人口的特大城市。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五,概括东京城市商业繁荣的主要原因。(9分)
(2)根据上述材料,概括东京出现“前代都市所未有过的经济生活景观”的表现。试以东京为例,简析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趋势。(17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唐以来十万人口以上的大都市只有十来座,宋代发展到四十余座,洛阳、扬州、杭州、广州、鄂州、成都等都是当时繁华的大都市。这是由于 
A.宋朝人口迅速增长B.宋朝统一全国
C.商业经济空前繁荣D.小农经济的发展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