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洛哥人依宾拔都他,于元至正七年(1347年)来华,对一座城市作了这样的记述:“渡大洋后,所至第一城,即刺桐也……刺桐港为世界上各大港之一,由余观之,即渭之世界

摩洛哥人依宾拔都他,于元至正七年(1347年)来华,对一座城市作了这样的记述:“渡大洋后,所至第一城,即刺桐也……刺桐港为世界上各大港之一,由余观之,即渭之世界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摩洛哥人依宾拔都他,于元至正七年(1347年)来华,对一座城市作了这样的记述:“渡大洋后,所至第一城,即刺桐也……刺桐港为世界上各大港之一,由余观之,即渭之世界最大之港,亦不虚也。”文中的“刺桐”是指
A.泉州B.广州C.临安D.大都

答案
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学生对历史现象的分析能力。明朝时期中国最大的港口是泉州。B项是南方著名的港口,但是在明朝不是最大的港口;C项在南宋时期的都城并非港口城市;D项是元朝时期的都城,也不是港口城市。
点评:明朝时期我国商品经济得到很大的发展,在明朝初期的时候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城市也得到很大的发展,南方的泉州成为了最大的港口城市。除了要知道城市的发展之外,其它的情况也需要掌握,如商品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有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农民与市场的联系越来越密切;白银成为主要流通的货币,出现了工商业市镇,也出现了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品经济的发展到来了社会关系的转变。
举一反三
(12分)阅读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1 西汉工商业城市分布图             图2 唐朝工商业城市分布图
(1)根据材料一中图1和图2的对比,分析我国古代工商业城市分布区域发生的变化。(2分)
材料二 市井经济之家……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要闹去处,通晓不绝。
——摘自北宋《东京梦华录》
遇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有铺席买卖。             ——摘自南宋《梦梁录》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朝商业活动与唐朝相比所具有的主要变化。(2分)
材料三 燕、赵、秦、晋、齐、梁、江淮之货,日夜商贩而南;蛮海、闽广、豫章、楚、越、新安之货,日夜商贩而北。 
——[明]李鼎《李长卿集》
(3)依据材料三,分析古代商业发展呈现什么特点?联系所学知识,举两例最具代表性的地域商人群体。(3分)
材料四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财计三》
清朝奉行“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使人力无遗而地力殆尽’”的政策,多次颁令实行矿禁,并用“处处皆关、则关关有税”限制商业活动。对“客商资本稍多者”又行“劝借”,稍有不从,“轻则痛行笞责,重则连船拆毁,客商狼藉,号哭水次”,最终“多致卖船弃业”。
(4)根据材料概括黄宗羲的观点。(1分)材料表明清政府采取的经济政策是什么?(2分)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种政策对中国社会发展会产生怎样的影响?(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假如你为一部以唐玄宗时期为历史背景的古装电影担任历史顾问,你认为以下情节中符合历史事实的一项是
A.主人公在晋商会馆里喝茶
B.主人公在尚书省担任殿阁大学士
C.主人公屋内摆放着一件精美的青花瓷
D.长安城里有很多的外国商人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6世纪晚期,山东某地开始出现“地多烟草转卖四方,五谷之利不及其半”的情况,这说明当时该地
A.农业经济衰退
B.传统农业结构发生变化
C.种植粮食的收入超过种植烟草
D.粮食紧缺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古书记载,杭州城“自大内和宁门外,新路南北,早间珠玉珍异及花果时新、海鲜、野味、奇器、天下所无者,悉集于此,以致朝天门、清河坊、官巷……食物店铺,人烟浩穰。其夜市……扑卖奇巧器皿、百色物件,与日间无异。”这反映了当时该城
A.商业活动只在白天进行
B.商业活动受时间和空间限制较小
C.商品交易必须在市场内进行
D.杭州已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8分)城市自产生以来,就一直是文明的要素和载体。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城市的发展原因、发展动力,城市的功能、结构,城市的地位、作用都有明显的差别。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随着农村商品经济水平的提高,在明代中后期,一批乡村市镇脱颖而出,成为手工业和商业中心。广东茂名梅篆墟,地处水陆交驰的交通线上,各地商人来这里坐肆列市。清初叶梦珠记述,松江府朱泾镇标布盛行,富商巨贾操重资而来市者,白银动以数万计。松江府新场镇以盐场新迁而名,赋为两浙之最,是著名盐业市镇。正德年间《姑苏志》载该府市镇达73个之多,以苏州府吴江县盛泽镇为例,东南至新杭市5里,东至王江泾镇6里,北至平望镇l5里,西至震泽镇30里,至南浔镇50里。
——摘编自《中国全史》,吉林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材料二:18世纪60年代,曼彻斯特创立了第一家棉纺厂;1776年,开凿曼彻斯特至利物浦港的运河,从而开通了远洋航线。1830年史蒂芬孙修建从曼彻斯特到利物浦的铁路,这是第一条完全用机车牵引的铁路。1802年,曼彻斯特共有棉纺厂52家,1809年增至64家,到1830年达到99家。至此,曼彻斯特棉纺织业的发展跨上了一个新台阶,进而改变了曼彻斯特乃至于整个世界的面貌。
——摘编自《曼彻斯特科学博物馆说明》
材料三:        《19世纪西欧主要国家与中国城市和农村人口统计表》
国   家
总人口(单位:万人)
农村人口百分比
城市人口百分比
英国(1851年)
约1800
48%
52%
法国(1851年)
约3600
75%
25%
中国(1851年)
约43200
89%
11%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明清时期江南乡村城镇化的主要原因和特点(4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江南乡村市镇大量出现对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4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曼彻斯特发展成为近代城市的因素。(6分)
(3)材料三反映出中西在19世纪城市化进程中呈现什么差异?(2分)说明了什么本质问题?(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