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世纪晚期,山东某地开始出现“地多烟草转卖四方,五谷之利不及其半”的情况,这说明当时该地A.农业经济衰退B.传统农业结构发生变化C.种植粮食的收入超过种植烟草

16世纪晚期,山东某地开始出现“地多烟草转卖四方,五谷之利不及其半”的情况,这说明当时该地A.农业经济衰退B.传统农业结构发生变化C.种植粮食的收入超过种植烟草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16世纪晚期,山东某地开始出现“地多烟草转卖四方,五谷之利不及其半”的情况,这说明当时该地
A.农业经济衰退
B.传统农业结构发生变化
C.种植粮食的收入超过种植烟草
D.粮食紧缺

答案
B
解析

试题分析:“地多烟草转卖四方,五谷之利不及其半”直接反映了烟草等经济作物的扩大,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进而反映出传统农业结构发生变化。AD无从体现,C说法刚好相反,
应该是种植烟草的收入超过种植粮食,因此选B.
点评:明清时期,随着商业的发展,经济作物大量种植,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传统农业结构发生变化。
举一反三
古书记载,杭州城“自大内和宁门外,新路南北,早间珠玉珍异及花果时新、海鲜、野味、奇器、天下所无者,悉集于此,以致朝天门、清河坊、官巷……食物店铺,人烟浩穰。其夜市……扑卖奇巧器皿、百色物件,与日间无异。”这反映了当时该城
A.商业活动只在白天进行
B.商业活动受时间和空间限制较小
C.商品交易必须在市场内进行
D.杭州已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8分)城市自产生以来,就一直是文明的要素和载体。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城市的发展原因、发展动力,城市的功能、结构,城市的地位、作用都有明显的差别。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随着农村商品经济水平的提高,在明代中后期,一批乡村市镇脱颖而出,成为手工业和商业中心。广东茂名梅篆墟,地处水陆交驰的交通线上,各地商人来这里坐肆列市。清初叶梦珠记述,松江府朱泾镇标布盛行,富商巨贾操重资而来市者,白银动以数万计。松江府新场镇以盐场新迁而名,赋为两浙之最,是著名盐业市镇。正德年间《姑苏志》载该府市镇达73个之多,以苏州府吴江县盛泽镇为例,东南至新杭市5里,东至王江泾镇6里,北至平望镇l5里,西至震泽镇30里,至南浔镇50里。
——摘编自《中国全史》,吉林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材料二:18世纪60年代,曼彻斯特创立了第一家棉纺厂;1776年,开凿曼彻斯特至利物浦港的运河,从而开通了远洋航线。1830年史蒂芬孙修建从曼彻斯特到利物浦的铁路,这是第一条完全用机车牵引的铁路。1802年,曼彻斯特共有棉纺厂52家,1809年增至64家,到1830年达到99家。至此,曼彻斯特棉纺织业的发展跨上了一个新台阶,进而改变了曼彻斯特乃至于整个世界的面貌。
——摘编自《曼彻斯特科学博物馆说明》
材料三:        《19世纪西欧主要国家与中国城市和农村人口统计表》
国   家
总人口(单位:万人)
农村人口百分比
城市人口百分比
英国(1851年)
约1800
48%
52%
法国(1851年)
约3600
75%
25%
中国(1851年)
约43200
89%
11%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明清时期江南乡村城镇化的主要原因和特点(4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江南乡村市镇大量出现对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4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曼彻斯特发展成为近代城市的因素。(6分)
(3)材料三反映出中西在19世纪城市化进程中呈现什么差异?(2分)说明了什么本质问题?(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宋人陈元靓在《岁时广记》中记载“同州以二月二日与八日为市,四方村民毕集,应蚕桑所用,以至车檐、椽木、果树、器用杂物皆至,其值千缗(古代计量单位,一般指一千钱)至万缗者。”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的“草市”
A.是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
B.对商业活动有严格的时空限制
C.交易不受政府官吏的直接监管
D.有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中唐诗人描述汴梁(今河南开封)“水门向晚茶商闹,桥市通宵酒客行”,扬州“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上述材料说明当时
A.政府取消开市时间  B.坊市制度不复存在
C.个别城市出现夜市 D.政府取消市场限制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下列属于宋朝“商业革命”的是
A.统一货币“半两钱”
B.出现地域性商人群体——“商帮”
C.出现了纸币“交子”
D.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手工工场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