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14分)茶叶产于我国南方。三国以后,饮茶之风开始;在唐代茶叶已成为生活必需品;到宋代,茶叶已成为中原及周边各族人民“一日不可以无”的日常消费品,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下列材料 (14分) 茶叶产于我国南方。三国以后,饮茶之风开始;在唐代茶叶已成为生活必需品;到宋代,茶叶已成为中原及周边各族人民“一日不可以无”的日常消费品,对宋代社会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 材料一 西晋杜育的《荈赋》是我国第一篇以茶为主题的文学作品。 (1)某班兴趣小组以此为题材对茶的起源问题进行探究后,形成了以下四种意见,选择其中最合理的一项是:(所选项填写在后面答题指定区域内)A.文学作品不具有史料价值,不能以此确定茶的起源 | B.文学作品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仍不能据此确定茶起源于晋代 | C.唐代《茶经》是中国第一部关于茶的专著,应据此确定茶起源于唐代 | D.传说神农氏发现了茶,可据此确定茶起源于神农氏时期 | 材料二 唐朝后期,有人记述说:“古人亦饮茶耳,但不如今人溺之甚,穷日尽夜,殆成风俗, 始自中地,流于塞外,往年回鹘(唐朝后期北方少数民族)入朝,大驱名马市茶而归。” 材料三 西戎茶马之市,自宋已然。盖土蕃潼酪腥膻,非茶不解其毒,……(中原)藉之可以得 马。以草木之叶,易边场之用,利之最大者也。 ——[明]谢肇制《五杂俎》 材料四 蜀中旧使交子(纸币),惟有茶山交易最为浩瀚。 ——[宋]苏辙《论蜀茶五害状》 材料五 宋榷(专卖)茶之制,择要会之地,曰江陵、曰真州(江苏仪征)……初数户,后繁之。市中茶坊林立,徽人、晋人荟萃,五音杂语。……输之于边,数倍利之,骤富焉。 ——[宋]庄季裕《鸡肋编》 材料六 (东京)朱雀门外除东西两教坊,余皆居民或茶坊。……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物、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又北山子茶坊,……仕女往往夜游 吃茶于彼。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请回答: (1)正确选择项是: (2分) (2)阅读材料二,概括其中反映的有关茶的发展史实。(2分)结合所学,指出唐朝茶业发展的 经济条件。(2分)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宋政府茶叶专卖的主要原因。(2分) (4)据材料四、五、六和所学知识,分析茶叶贸易对宋代商品经济的影响。(3分) (5)茶坊、瓦肆等大量兴起,乃宋代开创之新气象。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在城市商业布局、思想、文学等方面的新变化。(3分) |
答案
(1)B (2分) (2)史实:唐朝中后期饮茶渐成风俗;茶叶成为同少数民族交易的货物。(2分) 条件:唐朝时期大运河便利了南北交通:唐朝商业贸易繁荣。(2分) (3)增加财政收入;促进贸易发展;增强军事力量。(2分)(言之有理答任意2点即可得2分。) (4)促进纸币流通;经济城镇兴起;城市商业繁荣(市井生活繁荣);地域商人出现。(3分)(言之有理答任意3点即可得3分。) (5)城市商业布局:打破市坊界限; 思想:出现了一个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观念系统(理学); 文学:出现一种更易抒发感情,表现市井生活的新体裁(宋词)。(3分) |
解析
略 |
举一反三
(13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玮机杼之声通宵彻夜”的情形亦载于史籍。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职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330名。至康熙六年(1667)缺机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已。” ——摘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材料二 明中后期,徽州“贾人几遍天下”,“不知贸迁”而贫困者受到鄙视。福建各地出产的绸、纱绢、铁、纸张、糖及荔枝,柑橘,”下吴越如流水”。景德镇的陶瓷、湖州的丝绵、漳州的纱绢、松江的棉布、杭州所产金箔及胭脂,行销日本,以至于有“大抵日本所须,皆产自中国”之说。明后期付元初在《论开洋禁书》中说:“西洋”(今泰国、柬埔寨等地)的苏木、胡椒、犀角、象牙,“皆中国所需要”;占有吕宋(今菲律宾)的葡萄牙、西班牙人,“好中国绫缎杂缯”,潮州丝在原产地一斤值白银一两,运送其地则“得价二倍”。直至十九世纪初,中国手工品在东南亚与东亚地区都保持其影响力。 ——摘编自傅衣凌《明清时代商人及商业资本》等 材料三 (明初)市场管理立法初具规模,包括对商品价格的估定、度量衡的规范、牙商(中 间人)的管理、不正当经商行为的处置都有专门的法律条文。 洪武二十年(1397年)中禁人民无得撞出海与外国互市。 一一张晋藩《中国法制通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之际江南手工业发展的特点。(3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中后期商业发展的特点和影响。(6分) (3)材料三反映了明初法律的哪些内容? (2分〉这些法律对当时的社会经济有何影响? (2分〉 |
(8分)阅读下列材料 在商、周时,工商业都由官府垄断。春秋后期,开始出现了独立的工商业者。战国时期的手工艺者已经分工很细,有冶金工、陶工、木工、皮革工等。手工业者要“以械器易粟”、农民要“以粟易械器”,都要通过市场进行交换。大小地主剥削来的农产品,也要通过商人换取奢侈品。同时,全国各个地区的土特产,也要通过交换进行沟通。战国时,南方的土特产是木材、矿产和鸟兽等。东方的土特产是鱼、盐等海产和丝、麻等织品。北方的土特产是马、犬……,这些地区的土特产是相互交流的。 ——《中国古代经济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指出商、周时期的工商业与春秋战国时期的工商业有什么不同?(2分) (2)作者认为当时的市场有什么作用?(2分) (3)农耕时代的中国商业和商人的命运与政府的商业政策息息相关。请以明清时期为例,说明其商业政策及其后果。(4分) |
右图的商运场景反映了下列哪朝哪一城市的繁荣景象? A.汉代的长安 | B.明代的北京 | C.北宋的东京 | D.南宋的临安 |
|
某电视剧以两汉的历史为背景,其间很多故事情节发生于长安的“市”上。以下是电视剧中西汉“市”的场景,其中不符合史实的是A.“市”的四面建有围墙 | B.“市”的内外店铺林立 | C.“市”里有专职管理的官员 | D.“市”处于城中特定的位置 |
|
“凡有麻雀能飞到的地方,都有山西商人”这句话说明山西商人A.能像麻雀一样飞 | B.活动范围广 | C.像麻雀一样灵活 | D.具有麻雀的特性 |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