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分)中国与世界,是人们经常谈论的话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献礼朝贡是中国朝廷的一项礼节,它象征着接纳夷狄来沐受中华文化。这是赐予的一种恩典和特

(25分)中国与世界,是人们经常谈论的话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献礼朝贡是中国朝廷的一项礼节,它象征着接纳夷狄来沐受中华文化。这是赐予的一种恩典和特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25分)中国与世界,是人们经常谈论的话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献礼朝贡是中国朝廷的一项礼节,它象征着接纳夷狄来沐受中华文化。这是赐予的一种恩典和特权,并非耻辱。
——(美)费正清《美国与中国》
材料二:1942年5月,中国拟定了《战后国际经济合作办法》,认为战后国际经济关系的目的是使各国自由贸易,加强落后国家的经济发展。中国积极参加了战后国际经济组织的构建工作。在1944年召开的布雷顿森林会议上,中国力争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给中国的配额由4.5亿美元增加至5.5亿美元,投票权占5.8%,居美英之后,列第三。
——据张士伟《中国与战后国际经济组织的创建》整理
材料三:1950年,***致电IMF,要求恢复中国在IMF的合法席位。然而,中国在IMF的代表权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1980年3月,IMF派团来华谈判;4月17日,IMF正式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该组织的代表权。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古代中国怎样的外交观念?概括指出这一观念在明清后期造成何种消极后果?(4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参加布雷顿森林会议的背景。简析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的世界意义。(10分)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从国际关系角度分析中国在IMF的代表权长期得不到解决的主要原因。(2分)促使中华人民共和国在IMF的代表权得以恢复的因素有哪些?(6分)
(4)你认为当今中国应如何与世界发展关系?(3分)
答案
(1)外交观念:天朝上国(或朝贡外交)。(2分)
结果: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2分)
(2)背景:①中国是反法西斯四大盟国之一(或反法西斯主力),国际地位提高。②中国面临战后经济重建的任务,希望能够获得国际援助。③美国试图建立由其主导的战后世界经济体系。④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每点2分,答出任意3点得6分,其它言之成理的说法也可得分)
世界意义:①稳定了世界金融货币秩序,促进世界贸易和经济的发展。②顺应并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趋势。③推动世界经济向着体系化、制度化、民主化方向发展。(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给4分,其它言之成理的说法也可得分)
(3)原因:两极格局之下,中国属于社会主义阵营,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遏制中国。(2分)
因素:①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②中美关系正常化并建交。③中国开始改革开放。④中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国际地位提高。(每点2分,答出任意3点得6分,其它言之成理的说法也可得分)
(4)考生能从全球化潮流、多极化趋势、和平与发展主流等三个角度阐述,即可得满分3分。其他言之成理的叙述也可酌情给分。
解析

试题分析:(1)这是在考查对“天朝上国”概念的理解。从材料不难看出古代中国的相当长时间与外国保持着这种朝贡外交关系,到了明清时期就形成了“天朝上国”的观念。由于朝贡外交中国一方一直把自己置于高于外国的地位之上,所以很容易形成不把外国诸邦看在眼里的自傲心态,不屑于虚心学习外国之所长,最终的结果将是落后于世界发展大势。
(2)背景: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与二战后期,所以从这个时间出发,结合当时面临着紧要任务是加速二战的胜利进程,同时着眼于战后恢复重建和重建战后世界秩序的目的,所以不难得出其建立的背景。从材料中的“加强落后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中国力争……列第三”可以推论出“国际地位提高”和“希望能够获得国际援助”两个因素;再结合二战后的国际经济形式与趋势,不难想到“美国”和“经济全球化”等因素。
世界意义:要注意从世界角度去分析。首先这是一个世界金融体系,所以应该对世界金融秩序和国际贸易有积极意义;其次应从其对世界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出发去思考,得出相关积极意义。
(3)原因:应注意审题,题目要求从“国际关系”角度分析,所以中国自身原因就不必考虑了。如果从国际关系角度去思考,很容易就根据时间和所学知识,将冷战下的两极格局想起来。
因素:中华人民共和国在IMF的代表权得以恢复材料指明是在1980年4月,根据这个时间结合所学这个时间前夕的中国内政外交重大历史事件去考虑,选择跟这一事件有关的因素去写就可以了。
(4)这题是一个开放性试题,难度不大。尽管分数不高,但是允许考生有自己的见解,结合冷战结束以来世界政治、经济发展趋势和潮流回答,言之成理即可。
举一反三
清朝嘉庆道光年间,全国各地蚕桑业趋于萎缩,但珠江流域蚕桑业却快速发展,赶上太湖流域。这是因为
A.珠江流域棉纺织技术发展快速
B.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C.清政府在广州设立洋务企业
D.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东汉崔寔《政论》中说:“农桑勤而利薄,工商逸而人厚,故农夫辍来而雕镂,工女投杼而刺文,躬耕者少,末作者众。”据此可知
A.工商业的发展使农业发展缓慢B.农业的主导地位正在丧失
C.作者反对重农抑商政策D.当时社会出现追商逐利的民风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史记•平淮书》记载:“杜周治之,狱之反者。乃分谴御史、廷尉、正监分曹往,即治理郡国缗钱;得民账务以亿计,奴婢以千万计,田大县数百顷小县百余倾,宅亦如之。如是,商贾中家以上大率破。”主要反映出( )
A.吏治清明缓和了阶级矛盾B.商品经济获得了重大发展
C.工商业经济较为发达D.政府推行了重农抑商政策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史记·货殖列传》:“由是观之,富无经业,则货无常主,能者辐凑,不肖者瓦解。千金之家比一都之君,巨万者乃与王者同乐。岂所谓‘素封’者邪?非也?”该材料反映出
A.战国到西汉前期商品经济活跃B.巨商地位很高,超过了王侯
C.司马迁具有重农抑商思想D.西汉政府据此实行了盐铁专卖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家休养生息,数十年来,户口日繁,而土地止有此数,非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兼收倍获,欲家室盈宁,必不可得。朕观四民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今若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摘自<清世宗(雍正)实录>
材料二 古之为国者,使商通有无,农力本穑。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病。故商农之势,常若权衡。然至于病,乃无以继也……余以为欲物力不屈,则莫若省征发,以厚农以资商;欲民用不困,则莫若轻关市,以厚商以利农。
——张居正《张文忠公全集》
材料三 夫商为中国四民之殿,而西人则恃商为创国、造家、开物、成务之命脉,迭著神奇之效者,何也?盖有商则士可行其所学而学益精,农可通其所植而植益盛,工可售其所作而作益勤,是握四民之纲者,商也。此其理为从前四海之内所未知,六经之内所未讲;而外洋创此规模,实有可操之券,不能执中国崇本抑末之旧说以难之。
——薛福成《筹洋刍议》1879年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雍正帝的观点及其依据。(6分)
(2)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材料二与材料三发展经济的主张有何异同。(6分)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相比较材料一,材料三经济主张变化的原因。(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