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分)17世纪,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向正统思想发起挑战;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把欧洲启蒙运动推向高潮。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

(11分)17世纪,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向正统思想发起挑战;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把欧洲启蒙运动推向高潮。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11分)17世纪,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向正统思想发起挑战;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把欧洲启蒙运动推向高潮。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材料二 社会公约可以简化为如下的词句:我们每个人都以其自身及其全部的力量共同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之下,而且我们在共同体中接纳每一个成员作为全体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于是,这一结合行为立刻就产生了一个道德的与集体的共同体,以代替每个订约者的个人。
——卢梭
材料三 在伏尔泰的心目中,“奉行儒学的中国是开明专制君主制的典范,那里有真正的信仰自由,政府……从不规定国民的宗教信仰”。“中国的政治体制又是和儒家道德原则结为一体的。这种政治与道德的统一,也为对现实不满的法国人提供了一种榜样。”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请回答:
(1) 分别概括材料一和材料二的主要观点,并指出两者的相同之处。这两者在政治、经济方面有何相似的时代背景?(5分)
(2) 据材料三并结合伏尔泰所处的社会环境,分析伏尔泰高度赞赏中国儒学的原因。结合材料一指出伏尔泰的认识有何局限。(4分)
(3) 18世纪法国的进步思想推动了法国大革命的迅速爆发,而17世纪中国的进步思想却很快沉寂下去。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两种不同状况的根本原因。(2分)
答案
(1) 观点:材料一,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材料二,社会契约论。相同:都反对君主专制,具有民主性。时代背景:封建社会日趋衰落或专制统治强化;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或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5分)
(2) 原因:认为儒学文化具有自由、平等的精神;法国处于封建专制时代,认为儒学可以作为抨击天主教神学思想和封建等级制度的理论武器。(2分)局限:没有认识到传统的儒家思想对封建专制统治的维护,没有认识到儒学思想与启蒙思想的本质区别。(2分)
(3) 法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自然经济占据统治地位。(2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概括材料一和材料二的主要观点,把握材料的关键语句,提取材料信息。黄宗羲认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指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材料二“我们每个人都以其自身及其全部的力量共同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之下”,是卢梭提出的社会契约论。然后分析明清之际的儒学和启蒙思想的异同。
(2)伏尔泰是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他认为儒学具有自由、平等的精神,可以作为反对封建等级制度的理论武器,所以伏尔泰高度赞赏中国儒学。但儒学是维护中国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而启蒙思想是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理论武器,他没有认识到两者的本质区别
(3)根本原因要从两种思想产生的经济基础进行分析。
点评:关于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和启蒙运动,还可以考查两者的不同影响:明清之际的儒学继承了先秦时期的民本思想,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对近代民主革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启蒙思想主张用理性的力量建立自由和平等的理想社会,成为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理论武器,在人类历史进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举一反三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而曰一贯,曰无言,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已治人之实,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他所抨击的是
A.先秦儒学B.汉代经学C.隋唐佛学D.宋明理学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现实意义在于
A.澄清了“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B.唤醒了人们的“民权”意识
C.批判了“私天下”的君主立宪制D.使人们勇于面对现实,增强社会责任感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诗话中华上下五千年》记载,“著书立说顾炎武,宁死不为清朝官。经年编写日知录,教诲世人道德观。”其“道德观”是指
A.忠君爱民,保国有责B.经世致用,保天下有责
C.仁孝当先,舍生取义D.存天理,灭人欲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食者,民之本;民者,国之本也;国者,君之本也。
——[西汉]刘安《淮南子·主术训》
材料二 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乐。……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一一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三 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主张在西北地区“每州县发纺织具一副,令有司依式造成,散给里下。”在东南沿海“装土产,径望东西洋而去,与海岛诸夷相贸易。”
请回答:
小题1:材料一、二中的政治思想有何异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其不同的原因。(6分)
小题2:对比材料二、三,黄宗羲和顾炎武的经济思想有何异同?(4分)
小题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黄宗羲和顾炎武的思想产生的政治、经济背景。(8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9分)
材料一: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君主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
材料二:夫治天下犹?(牵引)大木然,前者唱邪,后者唱许。君与臣共?木之人也。
材料三: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虽不敢自为是而公其是非于学校。——(以上均为黄宗羲的观点)
请回答: 请回答
(1)材料一中黄宗羲提出古代“天下为主,君为客”和“君主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的用意是什么?(3分)
(2)材料二中黄宗羲的比喻反映了他的什么思想?(2分)
(3)材料三中黄宗羲提出学校应该成为什么场所?用意何在?(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