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分)历史地图包含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阅读(图1、图2、图3、图4)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依据上述两图所蕴涵的信息,结合所学说明两个时期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26分)历史地图包含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阅读(图1、图2、图3、图4)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依据上述两图所蕴涵的信息,结合所学说明两个时期经济领域的变化,并分析原因。(注:需指出两处变化并分别进行分析)(12分) 材料二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图3国际关系格局形成的过程及其反映的突出特点。(6分)与图3相比,图4反映的欧洲国际关系格局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在这新旧交替的变动中,请举例说明中国是如何维护世界和平和图4促进共同发展的?(8分) |
答案
(1)示例一:企业类型:从以轻工业为主向以重工业为主转变。(2分) 原因:近代中国资产阶级资金少、技术落后,受制于外国侵略者;新中国受苏联影响较大,且出于建立国防工业的需要,优先发展重工业。(4分) 示例二:分布地区:从东部沿海、沿江向以东北为主的内地转变。(2分) 原因:近代:沿海沿江地区经济相对发达,基础雄厚,交通便利,便于得到外国技术设备等新中国;为得到苏联的帮助,东北地区工业基础较好;维护国家统一,发展经济的需要。(4分) 示例三:新中国交通运输业成就显著,铁路公路发展尤其迅速,交通干线不断向边疆伸展。(2分) 原因:民国初年交通运输业受到帝国主义列强的控制,新中国加强对对交通运输业建设、发展。(4分) (答出以上两点即可,其中:每项变化2分,原因4分。如有其它答案只要合理,可酌情给分。) (2)过程: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发动“冷战”,形成了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以苏联为首的华约,出现了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4分) 特点:东西方对峙,两极格局形成。(2分) 变化:东欧剧变;两德统一;苏联解体;西欧向政治经济一体化发展。(任意2点4分) 说明:展开多边外交(参与联合国的活动或加入世贸组织);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活动(亚太经合组织等);与周边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参与成立上海合作组织等)。(任意2点4分) |
解析
试题分析: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在“民国初年”“一五计划”,依据两幅图片及所学知识可以从企业类型、分布地区、交通运输业发展情况来分析,解答时只需要任选择其中一个方面从特点、原因等方面分析归纳即可。 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阅读观察图片,获取有效信息及知识的运用能力,解题时注意图片中关键信息:图3“北约与华约对峙” 图4“独联体”、“联邦德国”,据此第一小问形成的过程回答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特点回答东西方对峙;第二小问依据图片信息可以从两极格局解体,两德统一,东欧剧变等分析作答;第三小问回答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 |
举一反三
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的奥运之路充满了坎坷与曲折。1908年《天津青年》杂志提出了“奥运三问”:中国何时派运动员参加奥运会?何时能夺得奖牌?何时能在中国举办奥运会?“奥运三问”的提出从根本上说明A.国际奥林匹克运动尚未开展 | B.清政府尤其重视体育事业 | C.中国闭关锁围,中外交流困难 | D.人民对国衰民弱现状的强烈不满 |
|
清末新政中,广西“垦荒以招商为宗旨,不论本省邻省之官绅商民,凡能设立公司鸠集股本雇募耕佣前来领垦者,均准承办;其业其人,皆归入商界一律看待。”上述材料从本质上反映了 A.垦荒政策改变了土地所有制 | B.政策调整推动商业资本的流向 | C.清末新政重蹈土地兼并的覆辙 | D.重商政策带动农业经济的近代化 |
|
有史料记载1905年上海织布厂,“生意之佳,为往年所未有,实因各处相戒不用美货,是以本布销场,顿形畅旺。”对这段史料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人简单朴素的穿衣习惯使中国土布旺销 | B.外国经济侵略是影响民族工业发展的重要原因 | C.抵制洋货运动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 D.经济发展与社会政治运动存在密切联系 |
|
1877年美国《纽约时报》曾报道:“当地(中国)商人往往将装满货物的商船‘挂羊头卖狗肉’式地‘过继’给任何一位欧洲人,佯装货物是他们的。”当时中国商人这样做主要是因为( )A.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妥协性 | B.中国商品缺乏信用 | C.外国商品可免交内地税 | D.欧洲人享有一些特权 |
|
光绪七年(1881年),广东南海知县以“各省制办机器,均系由官设局,奏明办理,平民不得私擅购置”以及机器缫丝厂“男女混杂,易生瓜李之嫌”,“夺人之生业” 为由,查封各处缫丝厂。这说明( )A.民族企业存在着有伤社会风化现象 | B.民族企业无力同传统行业竞争 | C.封建势力严重束缚着民族工业的发展 | D.民族企业与官办企业竞争加剧 |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