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26分)材料一: “不再以出身而是以财产的数量来划分公民的等级。……不同等级的人则待遇有所不同。”“我手持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面前,不许它

阅读材料:(26分)材料一: “不再以出身而是以财产的数量来划分公民的等级。……不同等级的人则待遇有所不同。”“我手持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面前,不许它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材料:(26分)
材料一: “不再以出身而是以财产的数量来划分公民的等级。……不同等级的人则待遇有所不同。”“我手持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面前,不许它们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着优势。……我制定法律。”
材料二: 设立20个等级的军功爵制度……没有军功的国君亲属不再拥有世袭的爵位。立有军功的平民,按其功劳的大小授予官爵。……全国划为41县,县级官吏通由国君任免,领取国家的俸禄,可以随时任免调职。……凡从事“本业”者……免除本身的徭役;而追逐“末业”者……入官府为奴。
材料三: “天变不足惧,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歌元丰,时日、五日一雨风,麦行千里不见土,连山没云皆种黍……逢人欢笑得无愁”            
----变法后的情景描写
请回答:
(1)据上述材料判断材料一、二、三分别反映的是什么重要历史事件?(3分)各自的目的是什么?(3分)它们在性质上有什么不同?(3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这三个重要历史事件对当时社会分别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10分)各有什么局限性?(3分)
(3)从这三件事情中给我们哪些重要启示?(4分)
答案
(1)事件:梭伦改革、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3分)
目的:梭伦改革为了缓和贵族与平民之间的矛盾,挽救贵族统治的严重危机;商鞅变法为了顺应社会大变革形势,实现富国强兵,从根本上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王安石变法是为了摆脱北宋中期的积贫积弱局面,实现富国强兵,巩固统治。(3分)
性质差异:梭伦改革是一次奴隶主性质的改革;商鞅变法是一次封建化性质的变法。王安石变法是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的局部调整与变革。(3分)
(2)影响:梭伦改革促进了雅典社会经济的发展,为雅典城邦的振兴与富强开辟了道路;动摇了贵族专制统治,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4分)商鞅变法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经济的繁荣,国力的增强,有利于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3分)王安石变法一定时期内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以及政治军事力量的壮大。(3分)
局限:梭伦改革带有折中色彩,没有从根本上消除贵族与平民的矛盾。商鞅变法轻教化,重刑罚,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等。王安石变法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封建制度,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3分)
(3)启示: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改革者要有敢于同保守势力作斗争的精神和勇气,要有远见卓识;(4分,任意回答两点即可。)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历史上改革的内容,第一问是概况三个改革的名称,即梭伦改革、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然后结合改革的背景,分别答出其改革的目的和意义,在性质论述上要求学生要分析清楚其处于的社会属性,即梭伦改革是一次奴隶主性质的改革;商鞅变法是一次封建化性质的变法。王安石变法是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的局部调整与变革。局限性的论述也要结合社会性质的含义;最后一问是开放性试题,涉及内容是总体把握改革的规律性认识,言之合理即可。本题属于基础知识再现,难度不大。
举一反三
(15分)【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下列为战国时期魏国李悝变法的部分内容:
主张“务尽地力”:在百里见方的范围内有九万顷土地,“除山泽邑居,参分去一”,还有“六百万亩”。如果农民“治田勤谨,则亩益三升(斗);不勤,则损亦如之”。一进一出,就要相差“粟百八十万石”(《汉书·食货志上》)
主张“平籴法”:就是“上熟,其收自四(四倍,收六百石),余四百石;中熟自三(三倍,收四百五十石),余三百石;下熟,自倍(收三百石),余百石。小饥,则收百石;中饥,七十石;大饥,三十石。故大熟,则上籴三而舍一;中熟,则籴二;下熟,则籴一,使民适足,贾(价)平则止。小饥则发小熟之所敛,中饥则发中熟之所敛,大饥则发大熟之所敛,而籴之。故虽遇饥馑水旱,籴不贵而民不散,取有余以补不足也”(《汉书·食货志上》)。
主张禁“技巧之民”:“雕文刻镂,害农事者也:锦绣纂组,伤女工者也。农事害,则饥之本也;女工伤,则寒之原也……故上不禁技巧,则国贫民侈”(《说苑·反质》)。
李悝还主张“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实行“食有劳而禄有功”(《说苑·政理》)。
材料二  下列为古代雅典梭伦改革的部分内容:
颁布“解负令”,拔除立在债务人份地上的记债碑,作为债务抵押品的土地无偿归还原主,保障小块农地的水源;禁止人身奴役和买卖奴隶。
颁布限制谷物输出,鼓励橄榄油出口的政策。
确立财产等级制度,把公民(不包括奴隶、妇女和不足年龄的男子)按财产多寡分为四个等级,对应不同的政治权利。建立“400人会议”,实际上掌握最高统治权。
请回答:
(1)综合材料一,说明李悝变法的作用。(9分)
(2)结合材料二和结合所学知识,从从雅典民主政治确立的过程看,说明梭伦改革的作用。(6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你们这些财物山积、丰衣足食而且有余的人,应当抑制你们贪婪的心情,压制它,使它平静……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前面,不许他们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着优势……我制定法律,无分贵贱,一视同仁。
——梭伦的诗歌
材料二 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战国策·秦策》
请回答:
(1) 材料一反映了梭伦怎样的改革思路?列举能够体现这一改革思路的主要措施。(4分)
(2) 材料二反映了商鞅变法的哪些举措?对秦国的最大影响是什么?(4分)
(3) 两个改革者的命运都令人叹息,商鞅最后被车裂而死,梭伦最后被迫离开国家到国外游历,但人类社会仍在改革中不断进步。你认为作为一个改革者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素质?(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
材料一 :恩格斯说:“梭伦揭开了一系列所谓政治革命,为当时的旧体制注入了私有财产这一全新的因素。由此,国家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按照他们的地产的多寡来规定的,于是,随着有产阶级日益获得势力,旧的血缘亲属团体也就日益遭到排斥,氏族制度遭到了新的失败。
材料二:战国时期,很多国家都实行了军功爵,鼓励***敌求胜。其中秦国最典型。
材料三:魏无乡党之法,唯立宗主督护;民多隐冒,三五十家始为一户。内秘书令李冲上言:“宜准古法:五家立邻长,五邻立里长,五里立党长,取乡人强谨者为之。...”
(1)材料一、二分别体现了两次改革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在享有政治权利的资格上,两者有何相同之处?概述其相同影响。(4分)
(2)根据材料三,北魏实行过哪两种政治制度?(1分)
(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三次改革对文明发展的影响。(5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梭伦改革虽推动了雅典社会的发展,但他最终不得不出走他乡,原因有:
①僭主政治的建立       ②梭伦成为平民和贵族矛盾的焦点    
③工商业奴隶主的反对    ④贵族对梭伦改革不满
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我制定法律,无分贵贱,一视同仁。”这首诗歌反映了梭伦(  )
①大权独揽,个人至上       ②崇尚正义和法制
③超越贵族、平民的集团私利 ④制定、执行“不偏不倚”的政策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