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中国文化在明清时期进一步向欧洲传播。1585年,由西班牙传教士门萨多撰著介绍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风俗的宏著《中华

(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中国文化在明清时期进一步向欧洲传播。1585年,由西班牙传教士门萨多撰著介绍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风俗的宏著《中华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文化在明清时期进一步向欧洲传播。1585年,由西班牙传教士门萨多撰著介绍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风俗的宏著《中华大帝国史》出版,掀起了大规模的“中国热”。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对孔子十分崇拜,在自己的书房里经常挂孔子的画像。另一位思想家孟德斯鸠在对中国文化作了许多研究后,惊喜地发现在中国历史上从政治理论到伦理道德等方面都有特殊的地位和魅力。随着输入中国货品的增多和介绍中国国情的书籍的大量出版,欧洲人对中国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向往,不少欧洲人欣赏甚至模仿中国风尚。凡尔赛宫的舞会上,国王身着中国服装出现在满朝文武面前;塞纳河边的戏园子里,文人端着景德镇的茶碗品茶……
——摘编自《中外文化交流史》等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明清时期沟通中西的媒介及欧洲人喜爱和推崇中国文化的主要内容(不得照抄原文)。(6分)(注:广义的文化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材料二 鸦片战争之后,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和西学东渐的冲击之下,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资本主义文化交汇、碰撞。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有几位较有代表性的人物,他们分别是:魏源、李鸿章、康有为、孙中山、陈独秀。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过程的特点。(3分)
材料三  1840年前后,清朝拥有一千七百多所府、州、厅、县的各类官学,4500余所大大小小的书院以及为数更多的义学、社学、私塾。每年有几十万名士子参加各类科举考试。1860年后中国出现了三十多所新式学校,并由政府选派二百余名学生出国留学……1904年全国共有学堂4222所,学生总数为92169名。1905年科举制被废除,使得传统的私塾失去了其主要作用而没落或转型。1909年学堂总数增至52348所,学生总数达156万多名。1905年底中国留学日本学生8千至1万名,1906年估计人数已达2万,形成世界文明史上最大规模的海外留学热潮。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3)依据材料三指出1860年至20世纪初中国教育出现的变化。(5分)简析此时期近代中国教育出现上述变化的原因。(6分)
答案

(1)输入欧洲的中国商品、欧洲传教士及其编著的书籍。(2分)儒家思想、丝绸服装、中国戏剧、瓷器、茶。(4分)
(2)特点: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从学造器物、仿行制度到提倡思想解放的渐进过程。(3分)
(3)变化:1860年后出现新式学校,政府选派学生出国留学;20世纪初,学堂与学生人数不断增加,逐渐形成留学热潮;科举制逐渐被废除。(5分)
原因:1860年后,洋务运动兴起,需要新式人才,创办近代教育;20世纪初民族危机深重,爱国青年积极寻求救国道路;清政府推行“新政”改革,鼓励留学。(6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西方对中国文化的借鉴。从材料“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对孔子十分崇拜”“随着输入中国货品的增多和介绍中国国情的书籍的大量出版”“凡尔赛宫的舞会上,国王身着中国服装出现在满朝文武面前;塞纳河边的戏园子里,文人端着景德镇的茶碗品茶”中可以概括出答案。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根据材料的描述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的特点可以从对西方的态度变化、学习西方的内容深入、学习西方的目的等方面分析。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的特点: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从学造器物、仿行制度到提倡思想解放的渐进过程。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概括能力。从材料“1860年后中国出现了三十多所新式学校,并由政府选派二百余名学生出国留学”“1905年科举制被废除,使得传统的私塾失去了其主要作用而没落或转型”“1906年估计人数已达2万,形成世界文明史上最大规模的海外留学热潮”中可以概括出1860年至20世纪初中国教育出现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期近代中国教育出现上述变化的原因:1860年后,洋务运动兴起,需要新式人才,创办近代教育;20世纪初民族危机深重,爱国青年积极寻求救国道路;清政府推行“新政”改革,鼓励留学。
举一反三
纪念某一思想家逝世100周年时,有人说:“(他)独自一人,面对宫廷、贵族和资本的联合力量,面对那股毫无意识的强力——群盲;面对那些无恶不作的官吏,他们专门媚上欺下,匍匐于国王之前,凌驾于人民之上;面对那些教士,他们是伪善与宗教狂热的邪恶混合体。……他战胜了陈旧的秩序和陈旧的教条,他战胜了封建君主、中古时代的法官和罗马的教士。”该思想家
A.使哲学成为真正研究“人”的学问B.提出以“人的学问”代替“神的学问”
C.率先倡导打破对罗马教会的迷信D.主张建立人类自由和平等的理想社会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下表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材 料
结 论
A
1689年英国议会规定“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
英国国王已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B
18世纪后期,康德指出“(人)所以存在,是由于自身是个目的,并不是只供这个或那个意志任意利用的工具”
康德的主张蕴含了人人平等的思想
C
1875~1940年,英国更换过20届政府,美国换过14届政府,而法国更换过102届政府
法国共和派与君主派斗争激烈,交替上台
D
1913年俄国粮食产量为39.79亿普特,1925年苏联粮食产量达到44.24亿普特
苏联国民经济已超过一战前的水平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实际上,哲人们并不把自己看作法国人或欧洲人,而是把自己看作人类的成员。他们试图发现与牛顿的物质世界的定律相当的、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法则。”这里的“普遍适用性的法则”是指
A.信仰得救B.限制王权C.民主革命D.理性平等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卢梭认为:主权是不能转让的、不能分隔的,主权也是不能代表的;主权也是主权在本质上是由公意所构成的,而公意是不能违背的。这表明卢梭
①赞同主权在民   ②反对三权分立   ③赞同代议制民主  ④主张直接民主
A.①②④B.①③④C.①②③ D.②③④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9分)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联邦党人当年设计政治制度的基本精神是什么呢?简单地说,就是两个字——“有衡”。政治制度的“有衡”包括两层含义:其一,不同权力之间的相互制衡;其二,不同利益之间的相互均衡。
——《论政治文明的内在灵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是如何实现政治制度的“有衡”的,确立这种“有衡”的目的是什么?(4分)
材料二 总的来说,美国的民主之所以能够做到“原则民主”与“程序民主”并重,主要就是因为它产生于对英法政治文化民主性精华的综合,这种综合并不容易:它是人们通过许许多多的“妥协”来完成的,而任何成功的妥协,都既需要足够的气度,也需要高超的技巧。
——《世界文明史》
(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二中美国民主“产生于对英法政治文化民主性精华的综合”这—论断的理解。(2分)
材料三 第十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政权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人民用普选方法产生之。……
第十三条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普选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以前,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全体会议执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摘自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材料四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一律平等。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各民族团结的行为。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各少数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材料五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是实施宪法规定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法律。1984年5月31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2001年2月28日根据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决定》修正通过。
(3)材料三、四、五主要体现了我国哪些民主政治制度?(3分)请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制度得以确立的前提条件(1分)并概括现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3分)
材料六 在现代社会中,无论是哪一个统治阶级,只要实行民主政治,都普遍采取代议制的形式,只是具体方式有所不同。
(4)以英、美、中三国为例,分别阐述英国议会、美国国会和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国家政权体系中的地位。(6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