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英国各行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例1801年1851年1901年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英国各行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例1801年1851年1901年

题型:湖南省期末题难度:来源: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英国各行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例
答案
举一反三
题型:北京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题型:福建省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题型:吉林省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题型:陕西省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题型:上海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


1801年

1851年

1901年
(1)变化趋势:1801年英国农业就业人数分别高于工业和服务业就业人数,但1851年后已经大大低于工业和服务业就业人数。主要原因:工业革命的推动;圈地运动的影响。
(2)变化趋势:1870年以前英国的工业生产能力世界领先,1870年以后美国和德国的工业生产能力超过英国,1900年分列世界第一位和第二位。主要原因:英国世界领先是受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美国和德国后来居上是受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3)评价:极大地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但也带来生态环境的破坏等社会问题。
(4)启示:重视科技创新;注意保护环境,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科学发展之路。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毛纺织业发展对羊毛大量的需求,导致了英国圈地运动形成一种大规模的社会运动。……英国在16世纪也受到价格革命猛烈冲击……农业雇工的工资上升幅度只是同期物价上升幅度的一半。……人口迅速增长给土地造成了巨大压力,人们要求最大限度利用土地以满足不断增长的人口对农副产品与日俱增的要求。
——王乃耀《英国都铎时期经济研究》
(1)综合上述材料,简要列举出圈地运动产生和发展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圈地运动对英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20世纪初,中国部分地区出现租地农场主和以集资组成公司的名义来经营的农牧垦殖企业……1912——1919年,中国的农垦公司达100家,资本总额为1245万元。自国民党一大提出“改良农村组织,增进农人生活”起,《保障佃农改良租佃暂行办法》(1929年)《土地法》(1930年)《土地法施行法》(1936年)等一系列的法律法规相继出台。但同期近20年,政权更迭、朝令夕改的现象从未休止。占据国家统治阶层的军阀、将领、政客、商人、地主和高利贷者,与土地利益纠结在一起,致使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富农经济萎缩,新式农垦企业没落不可逆转。日本发动的全面侵华战争,使中国农业生产遭到严重摧残,农村经济处于徘徊、萧条之中。
——《民国农业近代化的制度需求与供给研究》
(2)材料二反映出了什么历史现象?概括造成20世纪前半期农业未能得到顺利发展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简述从20世纪的50年代中后期到80年代,我国农村经济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乔治从美国芝加哥邮政大厦,给远在纽约的妈妈发了一封电报,电文如下:亲爱的妈妈:今晚我将开汽车到机场,乘坐8点起飞的民航客机飞往伦敦,不能与您共度圣诞佳节。请原谅!您的儿子:乔治。乔治发这封电报的时间可能在
[     ]
A.18世纪晚期
B.19世纪中期
C.19世纪晚期
D.20世纪早期
据经济学家龙多·卡梅伦的记载,1688年至1801年之间,英国农业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从40%下降至32.5%,采矿、制造以及建筑产业的比重从21%上升到23.6%,而贸易与运输的比重则从12%上升到了17.5%,这种现象的产生,主要得益于
[     ]
A.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B.英国工业革命的完成
C.工场手工业的不断发展
D.大机器工业生产的结果
下图显示的是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指出18世纪60年代开始工业革命起飞的国家中,最典型地反映这种关系的城市是

[     ]
A.柏林
B.伦敦
C.彼得堡
D.旧金山
蒸汽机的发明使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因为蒸汽动力的使用而导致的直接结果有
①带来了交通运输业的革命②解决了工业生产的动力问题
③加快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速度④刺激了国际贸易的迅速增长
[     ]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