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分)分配制度直接关系着国家稳定和社会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913年4月1日,我们(福特汽车公司)第一次试验了一条生产装配线,我相信这是安装

(22分)分配制度直接关系着国家稳定和社会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913年4月1日,我们(福特汽车公司)第一次试验了一条生产装配线,我相信这是安装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22分)分配制度直接关系着国家稳定和社会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3年4月1日,我们(福特汽车公司)第一次试验了一条生产装配线,我相信这是安装在生产上的第一条流水线。1914年1月,我们宣布并实行了一项利润分成计划:将工人工资由每天最低2.34美元提高到5美元,并将每天工作由9小时缩短到8小时。我们这项计划是想把公司预期利润的一部分提前支付给在公司工作6个月以上的工人。如果预期利润不能实现,那么工人的工资水平将回到从前……我们如果支付高工资,这些钱也要被(工人)花掉,一旦商店的老板、批发商、其他行业的生产厂家和工人更加富裕,那么他们反过来又会刺激我们的销售。
(据亨利·福特《我的生活和事业》)
(1)据材料一,指出福特公司在生产方式上的创新(2分),概括说明福特公司进行工资改革的意图(4分)。
材料二  1919年1月,苏俄人民委员会决定实行一种特殊的粮食制度。以往,我国史学界和历史教育界一直称这种制度为“余粮收集制”(或“余粮征集制”。近年,一些史学研究者指出,这个译名是错误的。按俄文本义,应译为“粮食摊派制”(或“摊派粮食制”)。该制度的基本内容是,由中央粮食主管部门,根据国家(包括红军)的需要,确定年度征粮总额后,依次摊派至产粮省、县、乡、村,直到每个农户。地方上用半军事化方式,按国家规定的价格,强制征购农民粮食。
(据《错译的“余粮收集制”与国内史学界对苏联史的误读》)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这一特殊粮食制度的两种译法反映出的主要差别(4分),并说明该制度对苏俄的影响(4分)。
材料三
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统计表(单位:元)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整理)
(3)据材料三,指出我国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发展变化的趋势(4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主要原因(4分)。
答案

(1)(6分)创新:建成生产装配线(流水线)(2分)。意图:对企业:吸引和稳定高素质工人队伍,提高工人积极性(或提高生产效率,促进企业利润的最大化)(2分)。对社会:刺激消费,促进销售(或希望缓和劳资矛盾)(2分)。
(2)(8分)差别:粮食征集的范围不同(“余粮收集制”指征集除农民口粮、种子粮之外的粮食,“粮食摊派制”的征集范围涵盖农民的全部粮食)(2分);“粮食摊派制”更强调征收的强制性(2分)。    影响:一方面保证了苏维埃政权和红军对粮食的需求,巩同了新生政权(2分);一方面因用强制摊派的办法征购粮食,引起农民的抵制和反抗,导致了社会和政治危机(2分)。
(3)(8分)趋势: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持续增长(2分);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差异明显(2分)。原因: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改革开放,经济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分);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在发展完善之中(或20世纪80年代中期,经济改革重点转到城市;城乡经济实行二元体制;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分配制度存在漏洞等)(2分)。
解析

试题分析:(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信息“1913年4月1日,我们(福特汽车公司)第一次试验了一条生产装配线,我相信这是安装在生产上的第一条流水线”回答。第二小问根据“我们如果支付高工资,这些钱也要被(工人)花掉,一旦商店的老板、批发商、其他行业的生产厂家和工人更加富裕,那么他们反过来又会刺激我们的销售”,结合所学知识,工资改革有利于吸引和稳定高素质工人队伍,提高工人积极性等回答。
(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信息:“粮食摊派制”(或“摊派粮食制”) ……依次摊派至产粮省、县、乡、村,直到每个农户。地方上用半军事化方式,按国家规定的价格,强制征购农民粮食,说明“粮食摊派制”的征集范围涵盖农民的全部粮食),更强调征收的强制性;而“余粮收集制”指征集除农民口粮、种子粮之外的粮食。第二小问结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利弊回答。
(3)第一小问根据表格中数据回答,指出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持续增长,城乡收入差异明显。第二小问结合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改革开放,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在发展完善之中;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展;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分配制度存在漏洞等回答。
举一反三
在人类跨入近代门槛的时候,英国人不仅抢占了步入近代快车道的先机,而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傲视全球。近代经济革命和政治革命由英国首先开始,扩展到欧洲大陆和美国,再扩展到世界其他地区。英国所引领的人类社会这一发展历程的实质是(  )
A.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和世界市场形成的过程
B.人类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总体上提高的过程
C.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推动下的革命
D.英国建立全球霸权的过程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下图是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制造业产值走势示意图。图中①②③④四条曲线分别代表四个国家的制造业产值变化,其中①代表中国,②代表的国家是(  )
A.法国B.英国C.德国D.美国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指出:“先行工业化国家在19世纪后期就已经转入现代增长模式。”这里的“现代增长模式”是指(  )
A.资本原始积累模式B.科学主导型模式
C.商品输出模式D.信息通讯模式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经济的互动的整体化趋势,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为论证该观点,你将选择的证据是(  )
①垄断组织的出现加速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②电力推动下的交通运输,密切了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 
③网络技术的发展加速了各地商业信息的交流 
④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的新殖民主义促进了世界经济联系的紧密
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工业化是近代化的主题,国情不同,各国工业化的道路也不同。下列关于近代时期东西方国家工业化的陈述符合史实的是
①最先实现工业化的国家是从轻纺工业开始的
②东亚国家的工业化发生在民族危机的背景下
③俄国的工业化是在社会改革的失去下展开的
④德国的工业化进程与国家统一是互相促进的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