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分)环境保护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新型农用机械的引进和汽车的问世,美国大规模垦殖大平原,最终导致严

(14分)环境保护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新型农用机械的引进和汽车的问世,美国大规模垦殖大平原,最终导致严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14分)环境保护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新型农用机械的引进和汽车的问世,美国大规模垦殖大平原,最终导致严重的荒漠化和“黑风暴”事件。20世纪30年代中期,罗斯福政府开始综合治理。决策层认为导致尘暴重灾区出现的深层次根源是一系列错误信念,如征服自然、自然资源永不枯竭、市场可以无限扩大、个人有权任意支配自己的财产、市场竞争能够自主调节生产等;国会通过《泰勒放牧法》,将未被占用的8000万英亩草地交给联邦政府管理,永远禁止拓殖。   
——摘自高国荣《美国大平原的荒漠化:缘起及其治理》
材料二: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严重的环境问题。有报告显示,在部分人口密集的重工业区和采矿区,其环境退化成无法恢复的“严重受害区”。苏联《生态灭绝》杂志说:“当历史学家最终剖析苏联和苏难埃共产主义时,他们也许会因为生态灭绝而做出死亡判决。”20世纪80年代,环境主义运动演变成了反苏堆埃统治的重要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成了这个判决的执行者。                                  
——摘自包茂宏《苏联的环境破坏和环境主义运动》
材料三:1984年12月3日凌晨,印度博帕尔市的美国联合碳化物(印度)有限公司设于贫民区附近的一所农药厂发生氰化物泄漏,引发了严重的后果,造成了25万人直接致死,55万人间接致死,另外20多万人永久残废的人间惨剧。
(1)根据材料一,促成美国大规模垦殖大平原的主要因素是什么?(2分)美国治理荒漠化的措施反映出美国在经济发展方式上有何变化?(4分)
(2)根据材料二,《生态灭绝》杂志所说的主要观点是什么?(2分,不得摘抄原文)结合所学,谈谈你对该观点的认识。(4分)
(3)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展中国家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请结合材料三分析其原因。(2分)
答案

(1)主要因素:第二次工业革命。变化:国家加强对社会经济领域的管理;注重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2)观点:日益恶化的环境问题是导致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
认识:环境问题影响了苏联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给民众生活带来威胁,导致社会矛盾尖锐;苏联解体有着多方面、深层次的原因,环境问题不是导致其解体的唯一因素。
(3)原因: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达国家占优势主导地位,一些发达国家将利润高、污染重的企业迁至发展中国家;同时一些发展中国家片面注重经济发展,忽略环境保护。
解析

试题分析:(1)主要因素:由材料一中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新型农用机械的引进和汽车的问世,美国大规模垦殖大平原”可以知道这是因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为大规模垦殖大平原提供了条件。变化:根据材料一中的“国会通过《泰勒放牧法》,将未被占用的8000万英亩草地交给联邦政府管理,永远禁止拓殖”、“决策层认为导致尘暴重灾区出现的深层次根源是一系列错误信念”可以得出其变化。
(2)观点:根据材料二中的“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严重的环境问题”、“当历史学家最终剖析苏联和苏难埃共产主义时,他们也许会因为生态灭绝而做出死亡判决。”可以归纳出观点,即认为环境问题是导致苏联解体的原因之一。认识:应该根据材料二的论述看得出,环境与苏联解体之间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但应该也同时认识到,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不是环境,所以环境问题只能说是原因之一。
(3)这一题要求结合材料三来回答,材料三提供的是印度博帕尔惨案,这是美国企业在印度导致的结果,而时间发生在1984年,当时印度已经独立相当长时间了,所以它反映的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达国家将一些污染严重、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所带来的结果,所以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国际因素;同时环境问题的出现,不光因为国际因素,发展中国家自身在意识和技术方面的落后,也是导致环境问题的重要原因;所以要注意从国内外两个角度去回答。
举一反三
伦敦大学成立于1828年。与传统的牛津和剑桥大学相比,有诸多创新之举。它是英国最早给与女性与男性同等教育权利的高等学府。招生不分教派,神学被排斥在课程之外。……教学语言是英语而非拉丁语,课程设置以实用而非以古典为导向,学科设置广泛且强调学以致用。伦敦大学不断创新的主要原因是
A.民主政治的完善B.工业革命的需要
C.自然科学的发展D.开拓世界市场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数据表明,1851年至1871年的英国女性在商业、公共管理、医药和教育领域受雇用的人数从95,000人增加到138,400人,增长率达44.9%。1851年至1911年女性职员从2,000人增加到166,000人,占职员的比例从2%增加到20%。这种变化最能说明
A.对外殖民扩张,男性远离故乡B.民主政治进步,女权意识增强
C.科学技术发展,妇女思想解放D.工业革命完成,妇女角色改变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26分)物价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它与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国际局势等密切相关。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问答问题。
材料一:  1850-1920年英国物价指数变化趋势表

——赵吉庆:《工业化过程中物价变动的历史趋势及其对策》
材料二:1932年,美国国民总产值从1929年的1040亿元下降到410亿元。当年有27.3万户人家被房东撵走。农民每收一英亩小麦,就要亏一元五角。用玉米棒子当燃料,比卖玉米买煤烧还合算。肉价惨跌,一只羊送到市场,运费一元一角,售价不足一元。
——(美)威廉·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
材料三:建国后至1978年前,我国的物价水平总体上是稳定的。在政府的指导下,若干工农业产品实行全省一价,某市大米价格0.139元/斤,粮食由政府统购统销20几年这价格几乎没变。
1992—1994年物价上涨幅度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最高的,特别是食品类和服务项目的价格上涨最为明显。据当时的报纸记载,“人们像昏了头一样,见东西就买,既抢购保值商品,也抢购基本消费品,连滞销的也不放过”。
——白杨《改革开放30年我国物价的发展》
(1)依据材料一,指出1850—1920年间英国物价指数变化趋势的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13—1920年英国物价大幅上升的主要原因。(4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1929—1932年美国的物价变化情况。 面对这一物价变化,美国政府是如何应对的?(8分)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1978年前我国物价水平总体上稳定的原因。 1992—1994年我国物价为什么会大幅上涨?(10分)
(4)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政府干预物价的认识。(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具有近代意义的“最惠国待遇”滥觞于17世纪的欧洲。1860年英法通商条约的签订,现代意义的无条件的最惠国待遇真正诞生,类似条约在欧洲各国的流行,使全球贸易额由此大幅上升。以下哪一项不属于现代意义的“最惠国待遇”诞生的原因
A.工业革命的扩展B.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推动
C.世界市场的形成D.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扶植私人企业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科技创新是世界近现代化的根本动力和知识源泉,而工业革命是世界近代科技发展和资产主义发展的重要阶段。下面对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世界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影响表述正确的是
A.促成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形成B.亚非拉地区的工业飞速发展
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扩大D.世界贸易中心开始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