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相关(12分)“在社会学上,社会转型主要是指社会结构的整体性、根本性变迁……其具体内容至少应该包括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相关(12分)“在社会学上,社会转型主要是指社会结构的整体性、根本性变迁……其具体内容至少应该包括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相关(12分)
“在社会学上,社会转型主要是指社会结构的整体性、根本性变迁……其具体内容至少应该包括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是在当社会变迁历史进程中出现社会渐进过程的中断和质的飞跃、社会发生激烈的变化、由一种社会形态过渡到另一种社会形态的时候所出现的社会整体性变动”  ——《中国社会转型期商人法律制度研究》
(1)按材料的观点,18—19世纪的欧美属于社会转型期。请从经济、政治方面的变化的角度归纳其转型的表现(4分)
(2)近代百年,中国的仁人志士为实现中国社会的转型,做出了不懈努力。20世纪初,在政治领域推动中国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是什么?从现代化的角度简要说明它在推动中国社会转型方面的意义。(5分)
(3)有人认为:“社会转型期一般是‘黄金发展期’,但也容易变成‘矛盾凸现期’。”转型时期的“矛盾凸现”往往是由于社会财富分配不合理、社会贫富悬殊扩大所至。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是什么?并简要评价。(3分)
答案
(1)经济:通过工业革命,进入工业文明。(2分)
政治: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巩固和发展。(2分)
(2)辛亥革命(1分)
意义:政治上,推翻封建帝制;经济上,推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思想文化上,推动民主共和思想传播;社会习俗上,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推行新风尚。(4分)
(3)办法:建立福利国家。(1分)
评价:缓和社会矛盾,保障人们基本生活;政府严重的财政负担。(2分)
解析

举一反三
交通为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交往提供了便利。古今中外,人们都十分重视交通建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1分)
材料一
从公元前220年开始,(秦朝)建造了以咸阳为中心呈一巨大弧形向北面、东北、东面和东南辐射的一批称为驰道的帝国道路。在汉代,随着帝国的扩张,道路系统大为扩大。(摘编自《剑桥中国秦汉史》)
2009年5月2日,考古学家在宜宾县考察了始建于秦朝的五尺道。自秦以来,该处就是由四川到云南的重要通道。专家认为这段约350米长的道路保存完好,具备了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条件。(据《华西都市报》2009年5月5日第12版)
1.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朝修建道路的影响。(3分)
材料二
表2  1870-1910年世界船舶吨位数(单位:百万净吨)

(根据刘宗绪《世界近代史》相关数据编制)
(2)根据表2概述1870-1910年世界航运业发展状况。(2分)利用表2提供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图11所呈现趋势的原因。(2分)
材料三 
1876年—1894年近20年的时间里中国境内修建约400多公里铁路。1894年——1911新建铁路约9000多公里。其中帝国主义直接修建经营的约占41%;帝国主义通过贷款控制的约占39%;由中国人自己修建的仅占20%左右。
——摘编自[中国动力新时速 - 新铁百科]
2.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94~1911年中国铁路迅速发展的原因及其对中国社会进步产生的影响。(6分)
材料四:

(4)根据材料四,较之1938年铁路示意图,2007年的铁路示意图有何明显变化。(3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变化的原因有哪些。(3分)
(5)通过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交通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第二次工业革命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更快地推动了生产力发展,根本原因是:
A.科技与工业生产密切结合B.发生范围和领域更广泛
C.新技术新设备的发明D.当权者的推动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下列日常生活现象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坐蒸汽机车牵引的火车旅行 
②在欧美两洲之间发电报
③坐汽车出行   
④打电话   
⑤在家中上网           
A.①②③④⑤B.①③②④⑤C.①②④③⑤D.②③①④⑤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00多年前的法国报纸刊载了许多有关中国晚清社会的绘画,从另一角度反映了中国当时的社会现状和法国人对中国的看法,看起来耐人寻味。关于该图名为《中国蛋糕》说法正确的是
A.资本主义列强正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末期,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
B.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形式主要为商品输出
C.此现象出现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D.清政府积极抵抗外来侵略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9分)
材料一:英国模式的特殊性,近年来已得到欧洲经济史研究最新成果的证实。其中雷格莱表述得最为清楚,而且也最具深意。他指出:近代化实际上是一个从“发达的有机经济”向“以矿物能为能源基础的经济”的转变。他进而强调:“要成功地摆脱有机经济所受的制约,一个国家不仅需要那种一般意义上的资本主义化,以达到近代化;而且也需要下述意义上的资本主义化,即越来越多的从矿藏中,而非从农业产品中获得原料,尤其是能够开发大批能源储备,而非依赖各种过去提供生产所需热能与动力的可再生能源。英国经济正是在上述两种意义上资本主义化了的”。
——李伯重《英国模式、江南道路与资本主义萌芽》
材料二:以英国模式反观中国的近代化,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的近代化走的是一条商业化的道路。传统商业的自我发展,为中国近代化提供了最重要的历史资源。这就是中国版本的近代化。汉口模式正是这种中国文本的典范。对汉口模式的历史诠释,实际上就是对明清时期中国版本的商业革命的个案分析。……历史的事实表明,汉口经济近代化的动力来自商业化,而非工业化。
——任放《汉口模式与中国商业近代化》
请回答: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英国模式”和“汉口模式”的内涵。(9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