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康熙年间以杨光先为首的大臣指责传教士汤若望等人谋反,各省教士多受拘禁;罗马教廷反对利玛窦所开创的传教方式,发布禁约,不

(26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康熙年间以杨光先为首的大臣指责传教士汤若望等人谋反,各省教士多受拘禁;罗马教廷反对利玛窦所开创的传教方式,发布禁约,不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26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康熙年间以杨光先为首的大臣指责传教士汤若望等人谋反,各省教士多受拘禁;罗马教廷反对利玛窦所开创的传教方式,发布禁约,不准中国教徒敬天、祭祖与拜孔,康熙帝谕令禁止洋人在华传教,西教从此禁绝,与西教并行传播的西学,亦告中断。
材料二:《海国图志》在中国出版时仅仅印了1000册左右,但是传到日本后,多次重印,读书人几乎人手一册。书中的指导思想推动了明治维新的发展。
材料三:从詹天佑那一批幼童留美开始,清政府派出多批留美学生,主要学习船舶和机械;19世纪末大量中国人到日本留学,学习法律和政治;20世纪20年代的国共两党精英赴苏留学,接受苏联共产主义思想。
回答问题: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教遭禁的原因。(2分)联系史实说明利玛窦对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贡献。(4分)
(2)分析材料一的做法对《海国图志》一书在中国的发行所产生的影响,(4分)《海国图志》在日本的发行情况折射出当时日本对外部世界怎样的态度?(2分)
(3)《海国图志》的思想同样指导了中国和日本近代化实践,但结果却不同,联系史实分析导致不同结果的原因。(6分)
(4)简要分析材料三所列国家当时吸引中国留学生的原因(6分)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国人向外国学习的历程。(2分)
答案

(1)禁教原因:朝臣指责;文化冲突,皇帝禁教。
(必须采用概括的语言表述,“大臣反对,中央与地方合力抵制”也可以给1分,“文化冲突,皇帝禁教”只答其中一个意思就可以给1分,“罗马教廷改变传教方式”也可以给1分。)
科技贡献:利玛窦在华传教,同时传播西方科学,例如把西方几何学和农学传到中国(2分);徐光启吸收了其中内容,编撰了《几何原理》、《农政全书》。(2分)(表述可以不同,但是意思必须包含“利玛窦把西方的几何、农学传到了中国” 或“使得中国科技有新成果,即那两大著作”这两方面内容。)
(2)做法影响:材料一的禁教导致西学传播的中断;使国人普遍视野狭窄、夜郎自大;对外部世界的发展变化缺乏了解,对《海国图志》没有兴趣。(按层次给分:答出第一层次第一点指出禁教对西学传播的影响得1分,答出第二点指出国人对《海国图志》的态度给1分,两点答全得两分;答出第二层次能分析西学传播中断对国人的影响再得2分。两个层次都答全得满分。)
日本态度:虚心接受外来文化,并且运用到富国强兵的改革之中。(指出“接受态度”1分,指出“运用于实践”1分,围绕这两层意思可以有不同的语言表达。)
(3)不同结果的原因:中国洋务运动只是学习西方的器物,而不改变政治制度;日本明治维新不仅学习西方的器物,同时也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分为中国、日本两个方面给分,各3分,意思相近即可。)
(4)吸引留学:美国: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科技和经济发展迅速,新的共和体制的影响;
日本:明治维新迅速发展,尤其中国甲午战败,国人认为日本掌握了富国强兵之术;俄国,十月革命传来马克思主义,苏俄支持中国革命。(每一个国家2分,必须按不同国家分别作答,意思相近即可酌情给分。)
学习历程:学习科学技术到学习政治制度,再到学习先进的思想。(一个过程1分,只要表述到“技术或者器物、制度、思想或者理念”就可以了。)
解析

试题分析:第(1)问,主要考查阅读史料提炼归纳有效信息及知识的迁移能力,第一小问阅读材料,从中归纳即可,依据材料中“大臣指责传教士汤若望等人谋反”“罗马教廷反对利玛窦所开创的传教方式”“康熙帝谕令禁止洋人在华传教”等归纳分析即可;第二小问回顾已学知识可知利玛窦把西方的几何、农学传到了中国,如徐光启吸收了其中内容,编撰了《几何原理》、《农政全书》。
第(2)问,主要考查理解分析的能力,第一小问需要结合材料一解答,材料一中禁教使西学在中国的传播中断,也使中国人视野狭窄,缺乏对世界的理解,因此人们对《海国图志》也就失去了兴趣;第二小问《海国图志》在日本的广泛流传,反映了日本虚心接受外来文化,并得到了运用。
第(3)问,主要考查比较分析归纳及知识的运用能力,解答本题需要结合中日两国的具体国情分析,如中国洋务运动只是学习西方的器物,而不改变政治制度;日本明治维新不仅学习西方的器物,同时也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第(4)问,主要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解答本题需要结合三国的具体背景分析,美国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经济迅速发展及新的共和体制的影响;日本明治维新及中国甲午战败;而俄国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苏俄支持中国革命等。
举一反三
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科技固然成绩突出,但“这些成果技术方面停滞于农业和手工的经验工艺的水平上,在理论上始终贯穿着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变幻莫测的道、气等概念来建构学术体系,……混有大量的荒诞不经的反科学的成份。”这主要表明中国古代科技
A.求善而不存真 B.有很强的封闭性
C.缺乏理性精神D.落后于西方国家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西晋文人傅咸曾在一篇赋中写道:“夫其为物,厥美可珍。廉方有则,体洁性真。含章蕴藻,实好斯文。取彼之弊,以为己新。揽之则舒,舍之则卷。可屈可伸,能幽能显。”作者在赋中所赞美的是
A.白瓷B.丝绸C.文人画D.纸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假如你生活在北宋时期,你不可能做到的是
A.阅读《天下郡国利病书》B.用突火枪抵御金的进攻
C.借助罗盘针进行航海活动D.阅读到大书法家苏轼写的诗词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2分)珠算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2013年12月5日,中国珠算正式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珠算为代表的中国古代科技灿烂辉煌,曾长期领先于世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的世界记录》收录的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统计
类别
数学
天文历法气象
地学
化学
农学
机械
水利
轻工
兵器
数量
22
25
25
9
25
7
7
8
8
材料二 英国著名的科技史学者李约瑟称赞道:中国“在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保持着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中国的发明和发现“往往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特别在15世纪之前更是如此”。……然而,无论是相对于欧洲还是相对于以往,16世纪以后,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滞后。许多学者认为,没落的专制制度直接导致了中国科学技术的落后。
材料三  17世纪中期,牛顿创立了经典力学理论后,力学运动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为科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主要特点。(4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试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分析说明“16世纪以后,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滞后”的原因。(6分)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中“经典力学理论”形成的历史背景。(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宋朝之所以重要,也在于它是中国科技发展的黄金时代,出现了许多新理论、新技术、新发明。”宋代出现的理论和技术发明
A.反映出中央政府对科学理论研究的关注B.体现出古代科技的重分析轻综合的特征
C.对后来欧洲社会的演进产生了重大影响D.体现出古代科技的重理论轻实用的特征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