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分)近代中国的通商口岸,起初多为列强强迫清政府所开,因此又被称为“条约口岸”,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清王朝开始白开商埠,一种新型的通商口岸由此出现。阅读

(13分)近代中国的通商口岸,起初多为列强强迫清政府所开,因此又被称为“条约口岸”,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清王朝开始白开商埠,一种新型的通商口岸由此出现。阅读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13分)近代中国的通商口岸,起初多为列强强迫清政府所开,因此又被称为“条约口岸”,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清王朝开始白开商埠,一种新型的通商口岸由此出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南京条约签订后,朝野上下对五口通商痛心疾首,认为……五口同开,必将祸患中国更甚……李鸿章曾就《烟台条约》中“添开口岸”条款发表评论,认为中国已经门户洞开,“即添数口,利弊各半”;“西洋各国到处准他人寄居贸易,而仍日益强盛,可知其病不在添口,而在不能自强”。……甲午战败后,伍廷芳认为,中国不如主动打开国门,像日本那样全境开放,无论大小各国皆于通商,……应是“利多弊少”。
——申学锋《中国近代对外开放史》
材料二 “……使皆由中国自辟商埠,则此疆彼界虽欲尺寸侵越而不能。今通商之地日益多,占地之谋日益甚,非自辟华市以清其限制,则官司隔膜无可稽查……大兴商埠,则商贾通而民不为病,厘捐撤而国不患民贫。”
——维新志士陈炽《大兴商埠说》
材料三  1898年4月,清总理衙门相继奏请开湖南岳州、福建三都澳、直隶秦皇岛为通商口岸,均获得批准,这是中国第一批自开的商埠。同年8月,清廷又颁布“广开口岸”上谕:“欧洲通例,凡通商口岸,各国均不得侵占。现当海禁洞开,强邻环伺,欲图商务流通,隐杜觊觎,惟有广开口岸之一法。……著沿江、沿海、沿边各将军督抚,迅就各省地方悉心筹度,如有形势扼要、商贾辐辏之区,可以推广口岸展拓商埠者,即行咨商总理衙门办理。惟须详定节目,不准划作租界,以均利益而保事权。”
——朱英《中国近代史十五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国人对“通商开埠”认识的变化轨迹。(3分)
(2)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分析指出国人主张“自开商埠”的原因。(3分)
(3)据材料二、三,概括维新志十与清廷主张“自开商埠”的相同意图,并结合所学指出其与“条约口岸”本质上有何不同?(5分)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近代中国“自开商埠”的发展历程。(2分)
答案

(1)轨迹:从认为开埠对中国危害很大到开埠“利弊参半”,甚至“利多弊少”。(3分)
(2)原因:被迫开埠通商客观上促进中国社会发展;受欧日因通商而强国的启发;有识之士御敌自强的愿望。(3分)
(3)相同意图:发展经济;抵御侵略(维护主权)。(4分)
不同:主权不同。(1分)
(4)过程:从个人主张到政府决策;从初步设立到逐步推广。(2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南京条约签订后,“朝野上下对五口通商痛心疾首,认为……五口同开,必将祸患中国更甚”;《烟台条约》签订后,李鸿章认为中国已经门户洞开,“即添数口,利弊各半”;甲午战败后,伍廷芳认为,中国不如主动打开国门,像日本那样全境开放,无论大小各国皆于通商,……应是“利多弊少”。国人从认为开埠对中国危害很大到开埠“利弊参半”,甚至“利多弊少”。
(2)国人对开埠通商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变化的历程:从反对开埠到主张“自开商埠”。主要原因有:被迫开埠通商客观上促进中国社会发展;受欧日因通商而强国的启发;有识之士御敌自强的愿望等等。
(3)该问考查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材料二维新派认为:“使皆由中国自辟商埠,则此疆彼界虽欲尺寸侵越而不能……大兴商埠,则商贾通而民不为病,厘捐撤而国不患民贫。”材料三中清廷认为:“欲图商务流通,隐杜觊觎,惟有广开口岸之一法。”
(4)综合材料一、二、三,可以看出近代中国“自开商埠”的发展历程是从个人主张到政府决策;从初步设立到逐步推广。
举一反三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李鸿章完全是在曾国藩的卵翼下成长起来的,他不仅是曾国藩反动事业的继承者,而且他是在反动统治集团的地位及其卖国行为,都超过了他师父,成为19世纪最后三十年中最大的一个卖国贼。
——胡滨《卖国贼李鸿章》1954年版
材料二  19世纪美国总统克利夫兰:李鸿章不仅是中国在当时所孕育的最伟大的人物,而且综合各方面的才能来说,他是全世界在上一个世纪中(注:指19世纪)中最为独特的人物……以从政三十年的政治家来说,他为这个地球上最古老、人口最繁盛的国家提供了公认的优良设施。以一位外交官来说,他的成就使他成为外交史上名列前茅的人。
——张明林《换一只眼睛看历史:外国人评点李鸿章》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胡滨和克利夫兰对李鸿章的不同评价。(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胡滨和克利夫兰对李鸿章作出不同评价的原因(9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在1839年虎门销烟之后林则徐上道光皇帝的奏折中写道:“知彼万不敢以侵凌他国之术窥伺中华”,至多不过是“和约夷埠一二兵船”“未奉国主调遣,擅自粤洋游弋,虚张声势”。据此判断,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
A.林则徐对国际事务有所了解
B.林则徐对战争形势认识正确
C.林则徐具有自大的“天朝”心态
D.林则徐认为不会发生大规模冲突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鸦片战争后,在中国某通商口岸一个美国商人赤裸裸地对他的英国同行讲:“我们不反对你们,你们只管去捞取好处,我们来到这里,就是为了分享这个好处。”美国商人这么说的重要依据是                       (  )
A.领事裁判权B.片面最惠国待遇
C.关税则例D.外舰进泊通商口岸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有研究指出,中国近代化模式主要存在三种:
①“冲击——反应”模式 
②“侵略——革命”模式 
③“早期启蒙”模式。
如果按这些模式进行历史分期研究,中国近代化的起点分别是                 (  )
A.鸦片战争、鸦片战争、明中后期
B.鸦片战争、太平天国、明中后期
C.太平天国、辛亥革命、维新运动
D.明中后期、鸦片战争、维新运动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某同学对鸦片战争很感兴趣,为此他收集了当时中英双方军队的相关资料。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清军
英军
武器
清军使用刀矛弓箭和鸟枪,刀矛弓箭手和鸟枪手比例约是5∶5;鸟枪的原型可追溯至1548年的(明嘉靖二十七年)的葡萄牙火绳枪,枪长2.01米,射程约100米,射速1~2发/分钟清军使用的火炮,如同其鸟枪,可以追溯至明代。至鸦片战争,火炮使用的年限大多已经很长,清初铸造的比比皆是,甚至还有前明遗物
英军使用两种军用枪:一是伯克式前装燧发枪,枪长1.16米,射程约200米,射速为2~3发/分钟,约在1800年后装备部队;二是布伦士威克式前装滑膛击发枪,枪长1.42米,射程约300米,射速为3~4发/分钟,约在1838年起陆续装备部队英军使用的火炮在样式与机理与清军差不多,但制造工艺先进,质量好,有瞄准器具,射击范围广,射程远,射速快
火药
清军制造的火药仍按照明朝末年配方,主要凭借累积的经验,以手工业作坊或工场生产
英军制造的火药,按照1825年黑色火药最佳化学反应方程式,反复实验确定最佳配方,由近代工厂生产
军舰
清军水师舰船有数百之多,基本特点是船的吨位小,船上安炮少,任务不是出海迎敌,而是近海巡缉,守卫海岸
英国海军主要作战军舰仍为木质风帆动力,只有少量蒸汽动力铁壳轮船,军舰较大,吨位从百余吨至千余吨,火炮较多,从10至120门不等,机动性强
兵力
清军有八旗兵约20万,绿营兵约60万,总兵力达80万,战争期间抽调到前线作战的兵力达10万人
英军正规军约14万,国民军约6万,总兵力达20万。战争初期,英国远征军兵力约7 000人,后增兵,最多时达2万人
——据《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
(1)有学者认为,清军使用的是自制的老式“洋枪洋炮”。“洋枪洋炮”出现在明朝末年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2)依据材料概括英军的特点。(不得照抄原文)请从非军事的角度分析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
(3)茅海建先生说,“历史学最基本的价值,就在于提供错误,即失败的教训。”鸦片战争失败的教训是什么?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