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后,在中国某通商口岸一个美国商人赤裸裸地对他的英国同行讲:“我们不反对你们,你们只管去捞取好处,我们来到这里,就是为了分享这个好处。”美国商人这么说的重

鸦片战争后,在中国某通商口岸一个美国商人赤裸裸地对他的英国同行讲:“我们不反对你们,你们只管去捞取好处,我们来到这里,就是为了分享这个好处。”美国商人这么说的重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鸦片战争后,在中国某通商口岸一个美国商人赤裸裸地对他的英国同行讲:“我们不反对你们,你们只管去捞取好处,我们来到这里,就是为了分享这个好处。”美国商人这么说的重要依据是                       (  )
A.领事裁判权B.片面最惠国待遇
C.关税则例D.外舰进泊通商口岸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鸦片战争,意在考查考生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的能力。根据《虎门条约》中的规定,英人可以享有今后清朝与其他国家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的一切权益。正是根据这种片面最惠国待遇,各侵略国彼此间建立了“利益均沾”的关系,即任何一国从中国取得的某种利益,其他国家都能享有。
举一反三
有研究指出,中国近代化模式主要存在三种:
①“冲击——反应”模式 
②“侵略——革命”模式 
③“早期启蒙”模式。
如果按这些模式进行历史分期研究,中国近代化的起点分别是                 (  )
A.鸦片战争、鸦片战争、明中后期
B.鸦片战争、太平天国、明中后期
C.太平天国、辛亥革命、维新运动
D.明中后期、鸦片战争、维新运动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某同学对鸦片战争很感兴趣,为此他收集了当时中英双方军队的相关资料。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清军
英军
武器
清军使用刀矛弓箭和鸟枪,刀矛弓箭手和鸟枪手比例约是5∶5;鸟枪的原型可追溯至1548年的(明嘉靖二十七年)的葡萄牙火绳枪,枪长2.01米,射程约100米,射速1~2发/分钟清军使用的火炮,如同其鸟枪,可以追溯至明代。至鸦片战争,火炮使用的年限大多已经很长,清初铸造的比比皆是,甚至还有前明遗物
英军使用两种军用枪:一是伯克式前装燧发枪,枪长1.16米,射程约200米,射速为2~3发/分钟,约在1800年后装备部队;二是布伦士威克式前装滑膛击发枪,枪长1.42米,射程约300米,射速为3~4发/分钟,约在1838年起陆续装备部队英军使用的火炮在样式与机理与清军差不多,但制造工艺先进,质量好,有瞄准器具,射击范围广,射程远,射速快
火药
清军制造的火药仍按照明朝末年配方,主要凭借累积的经验,以手工业作坊或工场生产
英军制造的火药,按照1825年黑色火药最佳化学反应方程式,反复实验确定最佳配方,由近代工厂生产
军舰
清军水师舰船有数百之多,基本特点是船的吨位小,船上安炮少,任务不是出海迎敌,而是近海巡缉,守卫海岸
英国海军主要作战军舰仍为木质风帆动力,只有少量蒸汽动力铁壳轮船,军舰较大,吨位从百余吨至千余吨,火炮较多,从10至120门不等,机动性强
兵力
清军有八旗兵约20万,绿营兵约60万,总兵力达80万,战争期间抽调到前线作战的兵力达10万人
英军正规军约14万,国民军约6万,总兵力达20万。战争初期,英国远征军兵力约7 000人,后增兵,最多时达2万人
——据《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
(1)有学者认为,清军使用的是自制的老式“洋枪洋炮”。“洋枪洋炮”出现在明朝末年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2)依据材料概括英军的特点。(不得照抄原文)请从非军事的角度分析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
(3)茅海建先生说,“历史学最基本的价值,就在于提供错误,即失败的教训。”鸦片战争失败的教训是什么?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海疆,即是主权国家的领海,沿海国家的海洋国境。近代以来,中国海疆和海防历史的兴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衰败与复兴。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沿海水师,率皆老弱无用,军器率多残缺,并不修整。又战船率用薄板旧钉,遇击即破,并不及夷器之凶利坚固,作何抵御?似此废弛,何以肃边威远?
——《鸿胪寺卿黄爵滋敬陈六事疏》(1835年)
材料二 御外之道,莫切于海防;海防之要,莫重于水师。——《江苏巡抚吴元炳奏》(1874年)
材料三 “甲午一役,威海水陆之防,既毁于日本……”“东三省海防,奉天尤重。自日占旅、大,辽东半岛藩篱尽撤。”
——《清史稿》
(1)指出材料一所揭示的问题。从海权和海防的角度看,这些问题最终导致了什么严重后果?请结合有关史实说明。
(2)分析材料二,吴元炳的这一奏议是否正确?对此,清政府采取了什么重大举措?请结合有关史实说明。
(3)结合有关史实分析材料三,甲午一役,中国新式海军竞惨败于日本,其根本原因何在?对中国的海疆主权造成了哪些进一步的破坏?
(4)综合上述材料,你有何认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2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对于清朝政府华侨观念以及华侨政策的转变,学者颜清湟把它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一是清初阶段,清政府因袭明朝的政策和观念,起初将华侨视为“弃民”、“罪犯”和“潜在的汉奸”,后又将之视为“政治犯”、“谋反者”和“叛逆”。
二是鸦片战争期间,清政府将华侨视为“汉奸”,其原因在于清朝统治者认为华侨对外来侵略者给予帮助。
三是1860—1876年期间,清政府将华侨视为“苦力”。其原因在于1860年英国强迫中国允许其臣民在英殖民地工作后,清政府对出洋华人开始有了更多的了解,因此转而较为同情这些受拐卖的华侨。
四是1876年后,清政府将华侨视为“华民”、“华工”“华商”和“华侨绅商”。这表明中国已承认华侨是不应再受侵犯的合法公民。
由此看来,清政府由以前的弃侨转向护侨,始于1860年之后。而且,在这一政策转变过程中,华侨的人权逐步得以体现和维护。特别是1876年后,清政府开始视华侨为“华民”、“华工”“华商”和“华侨绅商”。到了1892年,薛福成接到黄遵宪请求朝廷豁除海禁的上疏,就给总理衙门大臣上书专论豁除海禁以招徕华民。1893年9月13日,清朝政府终于废除了传统的海禁政策,准许旅居外国的华民自由回国。从此,海外华侨与国内臣民处于基本平等的地位。
——摘编自颜清湟:《清朝对华侨看法的变化》《南洋资料译丛》1984年第3期
(1)根据材料,概括清政府华侨观念及华侨政策的演变。(10分)
(2)结合所学,分析上述演变的原因。你怎样理解上述现象?(15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比较图1、图2,提取有关中国近现代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图1                                图2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