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4年2月13日。英国外交大臣在写给驻华大使包令的信中提出:“争取英国国王得有一位代表长久而光明正大地驻节在北京朝廷。”这一目标实现是在(  )A.《南京条

1854年2月13日。英国外交大臣在写给驻华大使包令的信中提出:“争取英国国王得有一位代表长久而光明正大地驻节在北京朝廷。”这一目标实现是在(  )A.《南京条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1854年2月13日。英国外交大臣在写给驻华大使包令的信中提出:“争取英国国王得有一位代表长久而光明正大地驻节在北京朝廷。”这一目标实现是在(  )
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C.《北京条约》D.《辛丑条约》

答案
B
解析
外国公使进驻北京是《天津条约》的内容,故选B。
举一反三
某小说里有这样的情节:几个年轻人被地方官员逮捕后,一名传教士进入知府衙门,向知府表示“传教的人原本与地方公事无干涉。但这几个人都是我们教会里的朋友,立刻把这几个人交我带回去”。知府明知这几个人是指明要捉拿的会党,不便交给教士带走,却又担心教士写信托公使到总理衙门理论,只好将人交给教士。这个故事的背景可能是(  )
A.明朝末年的杭州B.清朝初年的北京
C.清朝末年的上海D.民国初年的南京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英国海军司令伯麦说:林公(则徐)自是中国好总督,有血性,有才气,但不悉外国情形尔,断鸦片烟可,断贸易不可.贸易断则我国无以为生,不得不全力以争通商.伯麦认为英国发动战争的直接原因是
A.林则徐领导了禁烟运动 B.清朝政府坚持闭关锁国
C.林则徐断绝与英商贸易D.英国企图打开中国市场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911年,清华大学的前身——清华学堂带着民族屈辱的印记诞生在中华大地上,从建校伊始,清华便始终同国家的兴衰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伊里诺大学校长詹姆士在1906年给罗斯福的一份备忘录中声称:“哪一个国家能够做到教育这一代中国青年人,哪一个国家就能由于这方面所支付的努力,而在精神和商业上的影响取回最大的收获。”1907年12月3日,美国总统罗斯福在国会正式宣布:“我国宜实力援助中国厉行教育,使此繁众之国能渐渐融洽于近世之文化。援助之法,宜将庚子赔款退赠一半,俾中国政府得遣学生来美留学。”
1908年10月28日,中美两国政府草拟了派遣留美学生规程:……(学生中)应有80%学农业、机械工程、矿业、物理、化学、铁路工程、银行等,其余20%学法律、政治、财经、师范等。1909年清政府正式设立“游美学务处”,专司选考留美学生,并筹建游美肄业馆……1911年2月,游美学务处和筹建中的游美肄业馆迁入清华园,正式将肄业馆定名为“清华学堂”。
由“退款办学”建立的清华学堂,曾被称作“赔款学校”。早年,清华学生也称清华为“国耻纪念碑”,“清华不幸而产生于国耻之下,更不幸而生长于国耻之中。……不幸之中,清华独幸而获受国耻之赐。既享特别权利,自当负特别义务。”
——《清华生于国耻:清华大学建校与美国庚子退款》
材料二 清华大学在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秉承“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形成了“行胜于言”的纯朴校风和“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优良学风。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从学校创建的背景、校风形成的原因和“国耻纪念碑”对留学生的影响等方面谈谈你对清华学堂创办的认识。(20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美国学者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中指出:“大家都认为鸦片战争是一次典型的非正义战争,是鸦片染成的战争……其实,根本是北京愿不愿意和英国订立平等国家关系的问题。”这一认识的局限是
A.表达了英闻的贸易诉求B.掩盖了英国的侵略本质
C.从国际关系的角度分析问题D.从全球发展的角度看问题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64春,时任江苏巡抚的李鸿章在致总理衙门原函中指出:“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鸿章以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
材料二 《马关条约》签订后,李鸿章被革去直隶总督和北洋大臣之职。1896年3月至10月,李鸿章受命出访欧美。回国后,李鸿章在给多位朋友的信函中谈到了出访欧美的感受,在给某友人的信中这样写道:“此行遍历诸大邦,亲觇(视察)富强之实效,中国地大物博,果能上下一心,破除积习,力图振作,亦何事不可为……”在致旧时幕僚伍廷芳的信中,李鸿章更加明确强调:“根本之计,尤在变法自强”。
材料三 戊戌政变后,有人告李鸿章是维新派,慈禧太后曾对李说,“有人说你是康党”(与康有为同党),李鸿章回答说:“臣实是康党,废立之事,臣不与闻,六部诚可废,若旧法能强国,中国之强久矣,何待近日?主张变法者即指为康党,臣无可逃,臣实是康党。”慈禧听后只能“默然”。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雷颐《李鸿章与晚晴四十年》
(1)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李鸿章的观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分)简析其思想变化的原因。(6分)
(2)依据材料三,你如何理解当时李鸿章给予慈禧太后的回答?(3分)
(3)综上,简要谈谈你对李鸿章思想变化的看法。(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