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上海浦东新区高三质检38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30分)19世纪,李鸿章与伊藤博文,一个是中国的首辅大臣,一个是日本的首任首相,地位相当,时代相

(2009年1月上海浦东新区高三质检38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30分)19世纪,李鸿章与伊藤博文,一个是中国的首辅大臣,一个是日本的首任首相,地位相当,时代相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2009年1月上海浦东新区高三质检38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30分)
19世纪,李鸿章与伊藤博文,一个是中国的首辅大臣,一个是日本的首任首相,地位相当,时代相同,风云际会,砥柱中流。面对共同的“千年未有之变局”,历史发令枪猛然打响,在中日近代化大比拼的赛道上,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闪亮登场。怀揣富国强兵的同样梦想,李鸿章和伊藤博文作为领军人物,带领各自的国家一路追赶。尽管日本起步比中国略迟,然而最终结局却大相径庭,一悲一喜:大清王朝愈加摇摇欲坠,日本帝国则一飞冲天。
世事流云,人生飞絮,同样是“经世之才”,一个身背骂名,抑郁而终,一个大功告成,奇勋盖世。出现这样悬殊的结果,令人深思。         ——《文化博览》2007年第五期
(1)19世纪中叶,中日两国共同面对的“千年未有之变局”是指什么?(2分)
(2)文中称李鸿章、伊藤博文是“经世之才”,请举例说明。(4分)
(3)李鸿章、伊藤博文“富国强兵”的指导思想分别是什么?(4分)
(4)李鸿章、伊藤博文的悲喜剧是属于个人的吗?(20分)
答案
(1)都面临西方列强侵略。(2分)
(2)李鸿章:领导洋务运动(或答具体内容也可);伊藤博文:参与主持明治维新(或答具体内容也可)或参与制定《大日本帝国宪法》等。(4分)
(3)“中体西用”、“和魂洋才”或“脱亚若欧”(4分)
(4)评分要点:
第一层:所给答案与所要回答问题没有任何关联(0分)
第二层:能提出观点的(2分)例:李被指责为卖国贼;伊被誉为明治维新功臣。
第三层:能提出观点,并列出史实说明的(6分)(侧重个人)。例:李签订了一系列卖国条约,如甲午战争后签订《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大大加深;伊参与主持明治维新,如制订《大日本帝国宪法》,推动日本近代化。
第四层:能提出观点,从两个角度加以说明的(个人、国家或民族)。例:因为李忠于清王朝,酿就了他的个人悲剧;伊认清了当时的时代潮流,发展资本主义,造就了他的个人喜剧(12分)。
第五层:能提出观点,从三个角度加以说明的(个人、国家和时代)。例:当时中国正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个人无法改变这一局面,所以李的悲剧是属于时代的;日本民族已意识到自身的落后,主动改革开放,脱亚入欧,所以伊的喜剧也是时代的。(18分)
第六层:能对第五层次加以综合分析说明(个人、国家和时代并综合分析)。例:造成他们的悲喜剧,既有个人主观因素,又有国家民族乃至时代的客观因素,数者密不可分。(20分)
参考例文:
造成李鸿章、伊藤博文的悲喜剧,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结果。对于李鸿章来说,手握重权,在参政、决策方面遭到国人诟病,如李曾经参与签订了一系列卖国条约,在甲午战争后签订《马关条约》等;作为封建官僚,他的言行必须为维护腐朽的封建统治服务,清朝统治的悲剧也就酿就了他的个人悲剧;当时中国正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个人无法改变这一局面,所以李的悲剧是时代的结果。对于伊藤博文来说,伊参与主持明治维新,后来参与制订《大日本帝国宪法》,推动日本近代化;日本国的复兴和崛起,也成就了伊藤博文的“伟业”;近代以来,日本民族已意识到自身的落后,主动改革开放,脱亚入欧,所以伊的喜剧也是时代的。总之造成他们的悲喜剧,既有个人主观因素,又有国家民族乃至时代的客观因素,数者密不可分。
解析

19世纪中叶,中日两国都面临外来侵略,民族危机加深;两国分别自19世纪60年代开始了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但其指导思想一是“中体西用”,一是“和魂洋才”,在学习西方的层次上已经有着根本性的区别。解答第(1)(2)(3)小问时依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回答第(4)小问时即要考虑到个人的主观因素,也要注意国家民族乃至时代的客观因素对二人悲喜剧的影响。
举一反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若强中御外之策,惟有以忠义号召天之心,以朝廷威灵合九州之力,及天经地义之道,古今中外不易之理……夫不可变者,伦纪也,非法制也;圣道也,非机械也;心术也,非工艺也。
材料二:

《满州内政外交》(20世纪初漫画)
材料三:

1920年出版物《劳动日纪念》
材料四:君权日益尊,民权日益衰,为中国致弱之根源……君权与民权合,则情通,议法与行法分,则事易就,二者斯强矣。
材料五:

《演炮图说》(道光中期出版物)
请回答:
(1)根据上述这些材料所提供的信息,判断它们分别反映了我国近代以来哪五种政治力量或派别的观点,并简要说明你的判断。(5分)
(2)上述材料中所反映的各种观点,在中国近代不同历史阶段中代表了社会进步的方向,你是否同意?试以它们的作用和影响加以说明,并简要概括这一系列思想的变化给后人的深刻启示。(5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恩格斯在甲午战争进行时曾预言:“它意味着古老中国的终结,意味着它的整个经济基础全盘地却是逐渐地革命化。”你认为“革命化”是指                            ( )
A.将导致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B.将发生推翻清朝统治的革命
C.民族资本主义将成为中国经济的主体
D.列强将加强资本输出,将中国经济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四月和议成……朝命景崧率军民内渡……日本兵舰大集,先攻基隆……营官包士臣奉命来助战,夺日兵官首级以归,遂报大捷,吏民皆贺。”导致上述历史现象出现的主要背景是
A.《北京条约》的签订B.鸦片战争的爆发
C.《马关条约》的签订D.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辛丑条约》的内容除去巨额赔款之外,其他各款突出反映了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政治要求,其中标志着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在华利益代理人的是
A.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B.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
C.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
D.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早能够反映列强对华进行资本输出愿望的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