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9分)材料1: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洋务运动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但是树断了,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9分) 材料1: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洋务运动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但是树断了,树墩还在,一般的树只要树墩还在,还是可以萌发。 ——《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冲击及中国文明的嬗变》 要帝制不再发生,民主共和可以安稳……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 ——陈独秀《旧思想与国体问题》 材料2:1912年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国民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即三民主义之民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约法还特别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均称为国务员,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 (1)洋务运动“剪断了一些枝叶”表现在哪些方面?(3分)辛亥革命是如何将“大树”砍断的?(3分)何以见得“树墩还在,还是可以萌发的”?(2分) (2)陈独秀等人为了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洗刷干净进行了怎样的斗争?(3分) (3)材料2中为维护民主、反对专制,做了哪些主要规定?(3分)就其实践效果举例说明。(3分)《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实行哪种政体形式?(2分) |
答案
(1) 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创办近代化企业;派遣留学生;创办新式海军。 发动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和君主专制制度;宣告中华民国成立并制定了《临时约法》。 袁世凯、张勋复辟帝制,北洋军阀封建统治。 (2)1915年陈独秀发起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科学”两面旗帜;批判旧文化、旧道德,提倡新文化、新道德。 (3)规定:主权在民;民族平等;国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三权分立;责任内阁制等。 效果: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篡夺;临时约法不断被破坏。没有真正起到维护民主、反对专制的作用。民主共和政体。 |
解析
试题分析: (1)“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洋务运动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第一小问洋务运动“剪断了一些枝叶”的表现即洋务运动的内容,可以从经济、军事、教育等方面归纳。第二小问“辛亥革命将“大树”砍断”需要答出辛亥革命的主要历史功绩。第三小问列举辛亥革命后复辟帝制的史实论证“树墩还在,还是可以萌发的”。 (2)本问需要回答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1915年陈独秀等人发起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从而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洗刷干净。 (3)根据材料2归纳《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内容:“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国民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约法还特别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临时约法》没有起到维护资产阶级共和制度的作用。第三小问从约法的内容可以看出,《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实行民主共和政体。 点评: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维新变法、追求民主共和、提出民主科学、接受马克思主义;从学造器物、仿行制度到提倡思想解放,不断探求强国之路。这是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过程,也是近代中国人思想不断解放的过程。 |
举一反三
中国近代史学家夏曾佑说:“智莫大于知来。来何以能知?据往辜以为推而已矣。故史学者,人所不可无之学也。”他强调的是A.历史规律的存在 | B.历史循环论思想 | C.历史进化论思想 | D.历史学的功能 |
|
“百年喜读樽前兆,万里惊看海外文”“欲制夷患,必筹夷情,尤为有用之书”,上述言论评论的对象应是A.《海国图志》 | B.《康輶纪行》 | C.《孔子改制考》 | D.《瀛环志略》 |
|
鸦片战争中萌发的新思潮的核心和实质是A.帮助人们冲破封建思想的樊篱 | B.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的进步探索 | C.介绍西方地理历史,开眼看世界 | D.抵御外国侵略,寻求强国之路 |
|
鸦片战争时期,魏源编撰的《海国图志》是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该书在序言中阐述的主要思想是A.师夷长技以制夷 |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 C.提倡民主与科学 | D.实业救国 |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世纪30年代林则徐主编的《四洲志》和魏源的《海国图志 》最早着墨于西方的议会制度,其中对美国国会的介绍最为详细。与议会思想率先传入形成反差的是,宪法思想的传入却略晚。国人对宪政思想的理解首先从议会制度起步,而不是宪法,大概是因为议院为具象,较易认识,而宪法抽象,较难认识;更因为宪法较之议会对君权具有一种根本大法的约束,更强调“主权在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宪法至上”、“制宪”、“违宪”等内容的法律化、制度化、神圣化,在专制政体板结的时代很难传播。据考,在1895年之前,还绝少有人提出宪法问题。 材料二 1895年,郑观应在诗中鼓吹:议院固宜设,宪法亦须编,宪法不行专制严,官吏权重民太贱,妄谈国政罪 重科,上下隔阂人心涣。1898年,康有为在上光绪帝第五书中,明确提出:“自兹国事付国会议行……采择万国律例,定宪法公私之分。” 材料三 1902年出版的《世界地理学》一书,不仅介绍了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学说,还专门介绍了日本的责任内阁制:“行政部,内阁总理为首,其下外务、内务、大藏、陆军、海军、司法、文部、农商 务、递信凡九省,皆有大臣。”“所谓责任内阁者,此责任二字,非对于君主而言,对于议会而言。” ——以上均摘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1,指出近代中国人对宪法了解相对滞后的原因。(2分) (2)阅读材料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郑观应、康有为等人先后强调宪法重要性的意图是什么?(4分) (3)综合上述材料,概述近代以来中国人接受西方宪政思想的演变过程。在此思想影响下,20世纪初期,中国进行了哪些宪政建设的有益探索? (5分)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