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在1810—1867年间的795部译著中,宗教类占86%,人文学科和自然科学类仅占6%。 1861—1895年自强运动

(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在1810—1867年间的795部译著中,宗教类占86%,人文学科和自然科学类仅占6%。 1861—1895年自强运动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1810—1867年间的795部译著中,宗教类占86%,人文学科和自然科学类仅占6%。 1861—1895年自强运动期间,译著范围扩展到外交、军事、自然科学和技术方面。1850—1899年之间的567种译著中,应用科学占40%,自然科学占30%,历史地理占10%.社会科学占8%,宗教、哲学、文学和艺术占3.5%。英美国家著作是主要来源,占全部译著的85%o……1902年至1904年,译著中来自日本的占62%。全部573部著作中,社会科学占25.5%.历史地理占24%,自然科学占21%,应用科学占10.5%,哲学占6.5%,文学占4,8%。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二 日本在东方的崛起,激发了许多中国人负笈东渡以探求究竟的意愿。到日本留学还有许多优越性,如张之洞所说的:“路近省费,可多遣;去华近,易考察;东文近于中文,易通晓;西书甚繁,凡西书不切要者,东人已删节而酌改之;中东情势风俗相近,易仿行;事半功倍。加上清政府的提倡,日本朝野的招徕,20世纪初年,兴起了一个留学日本的热潮。从1901卑起,每年到日本留学的人数以一倍或一倍以上的速度猛增。
——李侃《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知识界)对外国作品的兴趣从纯科技转向制度和政治方面……对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的热情向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转移。新的着重点对以后几年中国的政治和社会发展起着重大影响。
——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晚清时期书籍翻译的发展变化。(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20世纪初留学日本热潮兴起的主要原因。(6分)
(3)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个历史事件扼要论证材料三的观点。(4分)
答案

(1)从数量来看,译书越来越多;从内容来看,经历了由宗教到科技,再到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变化;从来源来看,前期主要来自欧美国家,1901年后日本成为主要来源。(4分,任答2点即可)
(2)甲午战争的失败,民族危机的加深;对明治维新成效的认同;清政府的支持;日本朝野的招徕等。(6分,任答3点即可)
(3)如严复翻译《天演论》和《法意》,宣传进化论和三权分立思想,掀起维新思潮,推动戊戌变法。(4分,任选一个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历史事件,准确论述。叙述事件2分,论述影响2分)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阅读史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归纳评价能力。第(1)问,注意理解归纳材料,材料对翻译书籍分别从数量、来源两个方面阐述其变化,以此归纳即可。第(2)问,需要结合材料及“20世纪初”的时代背景分析归纳,可以从民族危机、认同明治维新成效、政府的支持及日本方面去归纳即可。第(3)问,注意的所选历史事件必须符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如严复的翻译等。
举一反三
章开沅先生说:“ 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作出了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可以称之为殊途同归 。”这里的“同归”最有可能指的是
A.民主政治的追求B.向西方学习的实践
C.救国救亡的时代任务D.个人命运的选择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凡君主专制、立宪和民主三法,必当一一循序行之,若紊其序,则必大乱。”持上述观点的应是中国近代的
A.顽固派B.维新派C.洋务派D.革命派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图为我国某城市中的康有为塑像,头戴举人帽,身穿黄袍马褂。下列说法比较可信的是
A.康有为是个因循守旧、保守传统的举人
B.康有为坚持儒家传统和君主制,其立宪思想有进步性
C.康有为虽为大儒,但彻底摆脱了封建思想,投身维新运动
D.康有为提醒国人,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应完全保留,不得改变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严复在《上皇帝万言书》中请皇帝“结百姓之心”“亲至沿海各地,巡守省方,纵民嵩呼,瞻识共主”。对此主张理解最恰当的是(    )
A.要求君民共主B.主张开明君主制
C.力图挽救民族危机D.强调皇权至上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戊戌变法最突出的历史功绩在于
A.挽救民族危亡B.发展资本主义经济C.推动政治改革D.促进思想启蒙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