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韬认为:“唯君民同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得以下递------如中国三代以上之遗意。”与王韬这一认识相一致的是A.康有为B.倭仁C.严复D.孙中山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王韬认为:“唯君民同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得以下递------如中国三代以上之遗意。”与王韬这一认识相一致的是 |
答案
A |
解析
试题分析:“君民同治,上下相通”体现了早期维新派的主张,与后来康梁维新派的主张一致,倭仁为顽固派的代表,孙中山为革命派的代表,严复虽然属于维新派,但没有康有为地位显著,因此选A。 点评:王韬、郑观应等是具有早期维新思想的知识分子,思想主张:(1)经济上: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2)文化上:主张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3)政治上: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 |
举一反三
康有为在《与朱一新论学书》(即答复当时讲学广雅书院的独尊宋学的朱一新诘难他新学的陈述)中说:“至于三纲五常,为中国之大教,足下谓西夷无之矣,然以考之则不然。东西律例,以法为宗。今按法国律例------‘凡一切子女,无论其人何等年岁,须于其父母有恭敬孝顺之心。’”康有为作此论断的主要意图是A.阐明中西伦理的共通性 | B.论证变法的合理性 | C.强调儒家道德的重要性 | D.说明启蒙思想的普世性 |
|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时务学堂师生问答 杨树谷(学生)问: 孟子曰:“无罪而杀士,则大夫可以去;无罪而戮民,则士可以徙。”读书至此,不免有疑。夫委贽为臣,当临难无苟免,何得不谏君于过,而竟以去云乎哉?虽曰当时人主不足以有为,而臣道之不可不尽也明矣。孟子之意究竟何如? 教习梁(启超)批: (记)曰:“非特君择臣也,即臣亦择君。”又曰:“君使臣以礼。”夫臣者也,与君同办民事者也……六经之中,言此等道理者极多,绝不为怪异也。自秦以后君权日尊,而臣之自视,以为我实君之奴隶。凡国事之应兴应革,民事之应损应益,君之所为应直谏犯颜者,而皆缄默阿谀为能,奴颜婢膝以容悦于其君,而“名节”二字扫地尽矣。至于今日,士气所以委靡不振,国势所以衰,罔不由是。此实千古最大关键矣。其亦未闻孟子之大义焉耳! (1)杨树谷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疑问?(4分) (2)梁启超是怎样为学生解惑的?(8分) (3)时务学堂师生以此为题展开议论的真实用意何在?(4分) |
中国传统思想的变化往往以循环的形式表现出来。士大夫相信五德转移、三统相承;老百姓则称之为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种古老而又懵懂的循环论,首先是被维新派用两本书打破的,它们是( )A.《海国图志》、《天演论》 | B.《孔子改制考》、《变法通议》 | C.《孔子改制考》、《天演论》 | D.《变法通议》、《新青年》 |
|
康有为曾认为:“购船置械,可谓之变器,不可谓之变事;设邮使,开矿务,可谓之变事,不可谓之变政。”上述材料反映了A.中西方差距在于武器和工业 | B.中国还需要政治制度的变革 | C.中国急需破除革命思想传播的障碍 | D.中国已找到挽救民族危亡的正确途径 |
|
梁启超是中国揭示和宣传近代民族主义的第一人。(1902年)他发表《论民族竞争之大势》,明确提出:“今日欲救中国,无他术焉,亦先建设一民族主义之国家而已。”根据材料指出梁启超表达出的“民族情绪”的影响有 ①推动维新思想的形成 ②唤起民众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 ③促成戊戌变法的开展 ④激励有识人士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