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下列选项中与材料观点相符合的是A.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B.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下列选项中与材料观点相符合的是A.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B.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下列选项中与材料观点相符合的是
A.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B.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一统需要
C.消除亲疏贵贱,同等去爱所有的人
D.仁者爱人,人与人之间要融洽相处

答案
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及与教材知识的联系能力。由题干可判断是墨家主张,主张误差别的爱所有人,C正确;A是儒家主张,题干没体现礼乐制度;B是法家主张;D是儒家主张。
举一反三
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大量城镇人口重新返回农村,净减少城市人口3788万,出现了建国以来第一次“逆城市化”。这一现象表明了
A.国家城镇化战略的大力推进B.初步探索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C.国民经济结构面临重大调整D.工业建设以农业发展为基础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强世功说:“基本法的制定过程无疑是第二次建国过程,这个国家不再是单一的社会主义国家……正是由于基本法的存在,使得宪法建构起来的“国家”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它不再是传统的单一的国家,而变成“多元一体”的国家。”这一观点的主要依据最可能是:
A.“一国两制”的构想与实践B.经济特区的建立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D.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2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论语》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于礼,有耻皆格。
——《论语》
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其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其民矣。
——《孟子》
(1)分别归纳三则材料的主要观点。(6分)
材料二  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黄宗羲、顾炎武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孟德斯鸠、卢梭们则拿出了“三权分立”、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念》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明末清初民主思想相比,欧洲启蒙思想的进步之处,并简要说明这些思想主张在早期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成果中的具体体现。(8分)
材料三 “似乎欧美各国应该家给人足,享乐幸福……然而试看各国的现象……富者极少,贫者极多。……所以倡民生主义,就是因为贫富不均,……闻得人说,民生主义是……夺富人之田为己有,这是他未知其中道理,随口说法,不必管他。……兄弟所最信的是定地价的法。比方地主有地价值一千元,可定价为一千,或多至二千;就算那地将来因交通发达价涨至一万,地主得二千,已属有益无损;赢利八千,当归国家。这于国计民生,皆有大益。少数富人把持垄断之弊端自然永绝,这是最简便易行之法。”
——孙中山《三民主义与国家前途》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孙中山认为解决民生问题的具体措施是什么?(2分)结合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简要说明该措施的局限性。(4分)
材料四  2013年4月1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决定在全党自上而下分批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强调全党同志要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以实际行动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取得群众路线满意的成效。
(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依靠人民群众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相关史实,谈谈你对中共中央开展群众路线活动必要性的认识。(6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苏格拉底认为:“美德是知识存在的本质,知识是美德存在的充分条件,二者互为存在的前提和条件。”下列中国学派与这一思想接近的是
A.儒家B.道家
C.墨家D.法家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据报载:浙江诸暨某校,“悬挂孔子遗像,衣服作中山装。”推断该报所记载的事件发生的
时间最有可能是
A.辛亥革命时期B.新文化运动时期
C.国民政府时期D.文化大革命时期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