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材料一  1917年,杜亚泉在《战后东西文明之调和》一文中,认为世界大战的爆发,在于西方国家的经济冲突,及与之相应的思想观念。

(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材料一  1917年,杜亚泉在《战后东西文明之调和》一文中,认为世界大战的爆发,在于西方国家的经济冲突,及与之相应的思想观念。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1917年,杜亚泉在《战后东西文明之调和》一文中,认为世界大战的爆发,在于西方国家的经济冲突,及与之相应的思想观念。他对我国人民传统的爱和平、讲中庸、尚仁义、重民本及均贫富等思想是很推崇的。同年7月,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今日中国之政治问题》一文,明确表示“所谓新者无他,即外来之西洋文化也。所谓旧者无他,即中国固有之文化也……两者根本相违,绝无折中之余地”。“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国情等鬼话来捣乱”。
一一《杜亚泉与陈独秀大论争》
材料二  “国家之接续主义,一方面含有开进之意味,一方面又含有保守之意味。盖接续云者,以旧业与新业相接续之谓。……近世之国家中,开进而兼能保守者,以英国为第一,用能以三岛之土地,威加海陆。即北美合众国之政治,亦根据于殖民时代之历史者为多。此接续主义对于国家之明效大验也。”
——杜亚泉《接续主义》(1914年《东方杂志》)
材料三  “欧洲之社会革命,其基础于哲学上之思想,既深且远;其关于生产上、政治上之运动方法,又甚周备,即吾国之知识阶级中,亦罕能言之;劳动阶级中,更无从得此知识,其不能发生自无疑义。”
——杜亚泉《中国政治革命不成就及社会革命不发生的原因》
(1)根据以上材料,分别概括杜亚泉和陈独秀的主要观点并指出二者的分歧焦点。(9分)
(2)依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杜亚泉观点形成的原因。(6分)
答案
(1)观点:杜亚泉认为东西方文化应该取长补短,融合调和(反对一切照搬西洋文明或全盘否定本国的传统文化);在政治上主张调和,主张开进与保守相结合。(3分)陈独秀则主张彻底铲除我国传统文化而以西方文化取代;主张激进革命。(3分)分歧焦点:如何对待东西文化问题(如何处理两者的关系)。(3分)
(2)西方文明的缺陷导致世界大战,不能盲目崇拜;中国的政治、思想传统的影响;中西历史条件的差异;近代中国社会发展和救国运动的影响。(6分,任答3点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1)综合材料一二三文字的内容,可以首先归纳出杜亚泉的观点,对比杜亚泉的观点可以归纳陈独秀的主要观点,即杜亚泉认为东西方文化应该取长补短,融合调和(反对一切照搬西洋文明或全盘否定本国的传统文化);在政治上主张调和,主张开进与保守相结合;陈独秀则主张彻底铲除我国传统文化而以西方文化取代;主张激进革命;双方分歧焦点在于:如何对待东西文化问题(如何处理两者的关系)。(2)结合材料出处“1917年”和文字内容可知杜亚泉是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温和改良思想家,其之所以主张调和中西文化的原因在于西方文明的缺陷导致世界大战,不能盲目崇拜;中国的政治、思想传统的影响;中西历史条件的差异;近代中国社会发展和救国运动的影响。
举一反三
《荀子·礼论》记载:“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材料中荀子主要强调的是
A.建立礼制的必要性B.人需要自我约束
C.必须消灭人的***D.实行仁政的必要性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朱熹在《通鉴纲目·前编》中指出,“西陵氏之女嫘祖为帝元妃,始教民育蚕,治丝茧以供衣服”。由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A.后世儒家推崇先民的首创之功B.我国史前时代的养蚕缫丝发达
C.嫘祖是中华民族养蚕缫丝第一人D.先秦百姓以丝绸为主要衣被原料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清人戴震曾说过:“酷吏以法***人,后儒以理***人”,“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批判了清政府残酷的“文字狱”
B.批判了理学对人自然欲求的扼***
C.认为人们可以违法但绝不能背理
D.认为理学有利于维护专制统治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下表是1920—1936年在中国投资的工业资本中中国资本与外国资本的产值及比重(货币单位:亿元)

 

 
1920年
1936年
1920~1936年平均增长/%

产值
比重/%
产值
比重/%
中国资本
6. 61
44.8

 

 
26. 09
63.2
9.0
外国资本
8.13
55.2
15. 16
36.8
3.9
合计
14.74
100.0
41. 25
100.0

对表格解读正确的是
A.这一时期外国资本始终占主导地位          
B.这一时期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C.这一时期中国资本增长率超过外国          
D.中国资本增长的前提是社会和平稳定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通典》记载:阳嘉元年,尚书令左雄改察举之制,侍中张衡上疏曰:自初举孝廉,到今二百年,必先孝行;行有馀力,乃草文法耳。今诏书一以能诵章句、结奏案为限,虽有至孝,不当其料,所谓损本而求末者也。文中“损本而求末”的“本”是指(  )
A.孝、廉的选官标准B.门第族望的推选依据
C.科举考试的办法D.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