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解放日报》报道,今天的上海是真的“美化”了。美国货充斥了市场的每一个角落……难怪有人说:“中国人民从吃到用,要全部‘美式配备’了!”这则报道应出现于A.18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据《解放日报》报道,今天的上海是真的“美化”了。美国货充斥了市场的每一个角落……难怪有人说:“中国人民从吃到用,要全部‘美式配备’了!”这则报道应出现于A.1895-1911年 | B.1912-1919年 | C.1927-1936年 | D.1945-1949年 |
|
答案
D |
解析
试题分析:A不对,这一时期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BC不对,这两个时期日本加快侵华步伐,因此都不可能看到美国商品独占中国市场的局面;D符合题意,1945年抗战胜利后,日本投降,欧洲国家普遍衰落,美国积极进行全球性扩张,对华采取扶蒋反共的政策,美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 点评:民族工业陷入绝境(1)时间: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年)。(2)原因:美国的经济掠夺;官僚资本的挤压;苛捐杂税,通货膨胀。第一,美国经济侵略的加剧。美国与国民政府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攫取了大量的在华政治、经济特权,美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排挤国货。有人称这一条约是“新二十一条”。第二,官僚资本进行经济垄断,残酷挤压民族工业。第三,国民政府的苛捐杂税不断增加,通货膨胀,原料昂贵而产品滞销。 |
举一反三
针对下列情况,我国采取的相应政策是
人均产量
| 中国(1950年产量)
| 美国(1950年产量)
| 印度(1950年产量)
| 钢产量
| 2.37kg
| 538.3kg
| 4kg
| 发电量
| 2.76kwh
| 2949kwh
| 10.9kwh
| A.没收官僚资本 B.开展土地改革运动 C.优先发展重工业 D.进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
某中学历史老师在课堂上和学生就19世纪末李鸿章出访俄国这一历史事件进行探讨。学生发言中出现的下列言论与历史事实较为接近的是 A.《民报》抢先透露了李鸿章此次的出行计划 | B.清政府为李鸿章专门包租俄国远东航空公司的一架客机 | C.李鸿章乘火车游历了俄罗斯的主要城市 | D.李鸿章参观了纪念十月革命胜利的“阿芙乐尔”号巡洋舰 |
|
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鲁杰罗指出,“阻止全球化无异于想阻止地球自转。”对于“全球化”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经济全球化现象自新航路开辟以来就存在 | B.经济全球化造成利益分配不均 | C.经济全球化有利于消除社会制度和文明的差异 | D.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各文明的共存与融合 |
|
下列是对20世纪五十年代新中国经济成分变化情况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年份/比重
| 国营经济
| 合作社经济
| 公私合营经济
| 资本主义经济
| 个体经济
| 1952年
| 19.1%
| 1.5%
| 0.7%
| 6.9%
| 71.8%
| 1956年
| 32.2%
| 53.49%
| 7.3%
| 0
| 7.1%
| A.1952年分散的私有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B.合作社经济不是公有制的经济 C.到1956年,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D.对资本主义经济进行彻底改造 |
“先抓吃穿用,实现农轻重”,横批“综合平衡”,这是1962年周恩来总理在全球财经工作会议上的即兴对联。此对联注解的国民经济建设路线或方针是A.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总路线 | B.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 C.“人民公社化”和“大跃进” | D.“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 |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