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思想影响了中国2000多年,直至近代,孔子及其思想仍被不断解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司马迁说:“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

孔子的思想影响了中国2000多年,直至近代,孔子及其思想仍被不断解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司马迁说:“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孔子的思想影响了中国2000多年,直至近代,孔子及其思想仍被不断解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司马迁说:“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李贽说:“虽孔夫子亦庸众人类也”。
(1)据材料一,概括司马迁与李贽对孔子的不同态度,并分析其产生的政治背景。(4分)
材料二 康有为认为“孔子之道,其本在仁,……,其用在与时进化……故曰孔子‘圣之时者’也。”
伏尔泰曾称颂孔子:他只用健全的理性在解说,他不炫惑世界而是开启心灵,他的讲话只是一个圣人,从不是一个先知,然而人们相信他,就像他自己的国土一样。
(2)据材料二,康有为与伏尔泰是怎样评价孔子的?其根本目的是什么?(4分)
(3)有人说“对孔夫子的误读,有的是不懂;有的是故意。”请结合对孔子及其思想的认识,谈谈如何解读历史人物?(6分)
答案

(1)司马迁:认为孔子是圣人。孔子的主张在经董仲舒改造后适应了当时中央集权的需要。(2分)
李贽:认为孔子是凡人,明代中后期强化皇权,加强文化专制。(2分)
(2)康有为:肯定了孔子的仁以及改革。根本目的:托古改制。(2分)
伏尔泰:肯定孔子的理性、人性。根本目的:反专制,反神学。(2分)
(3)孔子生活在春秋晚期,其思想带有典型的时代性。所以,注意历史人物的时代性。(2分)孔子是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其思想学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影响了东亚文化以及欧洲的启蒙思想;孔子维护等级制度,成为历代君主维护统治的工具,具有一定的保守性。所以,全面、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4分)
解析

试题分析:第(1)问,司马迁认为“可谓至圣矣。”,李贽认为“虽孔夫子亦庸众人类也”联系司马迁和李贽所处的环境可知,在汉代孔子的主张在经董仲舒改造后适应了当时中央集权的需要,到明代中后期强化皇权,加强文化专制。第(2)问,““孔子之道,其本在仁,……,其用在与时进化…”可见康有为肯定,孔子的仁以及改革;由“他只用健全的理性在解说、他不炫惑世界而是开启心灵”可见,伏尔泰肯定孔子的理性、人性;其根本目的要联系他们所从事的活动进行思考。第(3)问,评价历史人物要注意历史的看待和辩证的看待。
点评:儒家思想发展的历程:
1.创立和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提出“仁”和“礼”;孟子将孔子的政治主张发展为“仁政”,提出“民贵君轻”,主张“性善论”;荀子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儒学体系更加完整。
2.压制和打击——秦朝时期:秦统一后,儒生遵循旧的思想主张,非议郡县制,站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对立面,不仅不能为封建统治服务,而且落后于时代发展。秦始皇“焚书坑儒”,独尊法家,儒家思想遭受沉重打击。
3.改造与独尊——西汉时期: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改造,增添了“君权神授”和“大一统”等思想内容,适应了当时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汉武帝独尊儒术、兴办太学,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4.进一步改造——魏晋至隋唐:儒、佛、道纷争与融合,儒家思想体现出极大的包容性。
5.转型与成熟——宋明时期:程朱理学(天理、心性、修养)出现,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进一步形成封建伦理道德体系。明初理学官方化,成为八股取士的唯一学术依据。王阳明心学的形成标志着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
6.批判与继承——明清之际:以黄宗羲为代表进步思想家在继承传统儒学的基础上,着重对其弊病进行批判,抨击君主专制,提出“经世致用”的主张,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举一反三
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在他的《中国大历史》中这样评价中国古代一位思想家的思想:“他的哲学以慈悲为怀,认为这种悲天悯人的心情出自人的天性。”黄仁宇评价的是
A.孔子“仁”的思想   B.孟子的“性善说”
C.墨子的“兼爱”思想    D.陆九渊的“心学”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汉安帝永初三年,京师大饥,民相食。诏曰:“朕以幼冲,奉承洪业,不能宣流风化,而感逆阴阳,至令百姓饥荒,更相啖食。咎在朕助不逮。”据此看来,汉安帝信奉
A.“天人感应”学说B.“因信称义”主张
C.“大一统”主张D.“三纲五常”学说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温家宝总理在一次答记者问时,引用了“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这几句诗。该回答是针对
A.香港问题B.台湾问题C.中美关系问题D.钓鱼岛问题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968年法国总统戴高乐公开批评越南战争是“一个伟大国家蹂躏一个小国”的“可憎”的战争,能够和这一情景联系起来的是
A.美国霸权地位逐渐确立B.欧洲共同体的实力发展
C.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加强D.多极化格局的最终形成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们发觉自己处于这样一个世界:……在这世界里,充满了流线型汽车、有轨电车和飞机;这世界受到了来自传声筒的喧声的干扰,遭到了新闻标题以及电影和电视中的不断变化的镜头的攻击。这世界是有史以来唯一的一种经济统治——工业文明的统治的一部分,它不但为西欧诸民族所分享,也为俄国人、美国人和日本人所分享,甚至还在某种程度上为中国人和印度人所分享。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洋布、洋纱、洋铁、洋火、洋针、洋蜡等洋货占领了大部分东南沿海市场,生产土货的许多手工业面临着***。受洋货冲击最大的是传统手工棉纺织,洋纱、洋布的大规模涌入,使得手工棉纺织业陷入困境。同时,丝织品成为外国资本主义掠夺的重要农产品。
材料三 “好在世界已经变得越来越小。已无新大陆发现。连南极冰层下的土地业已测量清楚,连大西洋中时隐时现的珊瑚岛也已记录在案。已有‘地球村’的说法。东方人、西方人,不过是‘地球村’中的‘鸡犬相闻’的村民而已。”
——冯骥才《献给命运的紫罗兰》
材料四 西方国家感到,与新兴世界相比,它们正在失去经济和政治力量。反全球化的力量正在形成,而且可能日益增强。在发达经济体内部,现在要求在商品、资本和人员自由流动这三个领域重新设置壁垒的呼声越来越大。反移民的趋势在欧洲尤为明显。
——《2011年全球化会倒退吗?》
随着各国政府纷纷把国内问题置于全球增长之上,在2011年,全球化似乎会成为一项孤立无援的事业。                          
——《全球化进程难以逆转》
材料五  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经济全球化刚刚起步之时,中国开始改革开放:20世纪90年代初,经济全球化潮流真正形成之时,中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本世纪初经济全球化加速扩张之时,中国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在这三十年的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中国踩着历史节奏,每一步都没有落空。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提及的“经济统治”和“分享”,意味着世界联成一体。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述工业革命前和工业革命时期这种联系是怎样体现的?(4分)
(2)材料二表明近代中国经济与世界的联系日益密切。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这一时期中外经济联系加强的主要表现。(3分)
(3)材料三反映出世界经济发展的什么趋势?(1分)出现这一趋势的根本原因是什么?(1分)
(4)材料四表明经济全球化面临倒退。据材料四概括持这种观点的主要理由。(3分)
(5)据材料五和所学知识,简要概括30多年来,中国采取了哪些重大决策踩着这三个历史节奏“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的”?(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