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与这种说法相符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与这种说法相符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与这种说法相符合的思想家是
A.墨子B.朱熹C.王阳明D.王夫之

答案
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主流思想。材料中强调的是“理”是万物的根本,“理”构成里社会道德关系,朱熹提出了“理”是三纲五常形成的哲学基础。故选B。墨子主张兼爱、非攻,王阳明提出了“心学”,王夫之思想具有早期民主色彩。
点评:朱熹是宋明理学的重要的代表人物,在世界的本源上,主张理是世界的本源,体现在社会上即使儒家伦理道德,体现在人身上是存天理,灭人欲。这种思想极大地压抑了人的自然欲望,不利于社会的进步,但是宋明理学中的积极地成分奠定了中华民族的性格,对后世有重要的影响。
举一反三
有同学把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欧洲的17~18世纪、中国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放在一起寻找材料开展研究性学习。他的研究性学习主题应该包括
①政治民主化  ②阶级结构变化   ③新旧思想观念冲突   ④制度创新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孔子说:“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由此判断,当时孔子对现状的态度是
A.肯定B.否定C.中立D.无所谓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从20世纪60年代麦克卢汉首次把世界唤作“地球村”起,一些富于文化敏感和社会责任感的西方史学家就感到了一种必要,那就是必须突破19世纪以来国别史和西方中心论传统,从文明比较的角度重写世界史,以便提供某种参照,对“地球村”中某种健康的共同文化的培育产生积极的影响。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西方中心论传统史观需要突破B.强调本民族史是每个史学家的责任
C.保护多元文化有助于国际合作D.世界各民族的文化都是世界的文化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享受英国习惯法的保护,包括由附近地区陪审团审讯的权利、举行公开集会以讨论群众疾苦的权利、向英王请愿的权利,是殖民地人民的天赋权利。
——第一届大陆会议《殖民地权利宣言》(1774年)
材料二  13个主权国家既彼此争斗,又一起同联邦首脑斗,必然会很快的同归于尽。可是,如果我们能制定出一部充满活力的开明的宪法,实行严格的相互钳制和相互监督,我们就完全有可能一定程度上恢复我们的尊严和举足轻重的地位。
——华盛顿·欧文《华盛顿传》
(1)指出材料一所述宣言与《独立宣言》对美洲政治属性认识的差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上述差异的原因。(8分)
(2)材料二所述独立后的美国政治局面,是如何通过“充满活力的开明的宪法”改变的?(6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孔子作为一个文化符号,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被赋予了不同的象征意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史记·孔子世家》的记载中,有许多同时代的隐士对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孔子极尽嘲笑之能事,或讽刺他“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或嘲笑他“自腰以下不及禹者三寸,垒垒若丧家之犬”等。
材料二 “孔子之道,其本在仁,其理在公,其法在平,其制在文,其体在各朋名分,其用在与时进化……故曰孔子‘圣之时者’也。”
——康有为《春秋笔削大义微言考序》
“孔子则严等差,贵秩序,而措而施之者,归结于君权。……于帝王驭民,最为合适,故霸者窃取而利用之以宰制天下”“佛教之最缺点者,在专为君说法,而不为民说法”。
——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儒学统一时代》
材料三 大思想家伏尔泰从18世纪后期起开始接触中国文化,他特别推崇中国的儒家思想……他反对君主专制,希望有一位开明君主,因此,儒家的“民为贵,君为轻”被他当做武器来攻击封建君主专制。伏尔泰推崇孔子的另一方面,是他认为孔子是用道德的说服力而不是用宗教的狂热和个人崇拜来影响别人。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同时代人“矮化”孔子的原因。(4分)
(2)依据材料二中的两则材料,概括康有为、梁启超对儒学看法的异同。(6分)
(3)根据材料三,说明伏尔泰推崇儒家思想的原因(不得照抄原文)。(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