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反复证明,国共两党团结合作对于中华民族的振兴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如今,国共合作、和平统一在海峡两岸的呼声更趋高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题后问题:材料一 中共中

历史反复证明,国共两党团结合作对于中华民族的振兴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如今,国共合作、和平统一在海峡两岸的呼声更趋高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题后问题:材料一 中共中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历史反复证明,国共两党团结合作对于中华民族的振兴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如今,国共合作、和平统一在海峡两岸的呼声更趋高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题后问题:
材料一 中共中央再次郑重向全国宣告:
一、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的实现而奋斗。
二、取消一切推翻国民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
三、取消一切存在的苏维埃政府,实行民权政治,以期全国政权统一。
四、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统辖,并待命出动,担任抗日前线之职责。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国共两党此次合作主要目的是什么? (2分)这次合作取得了什么成效?(2分)
材料二 要实现统一,就要有个适当的方式,所以我们建议举行两党平等会谈,实行第三次合作,而不是中央与地方的谈判。双方达成协议后,可以正式公布。但万万不可让外国插手,那只能意味着中国还未独立,后患无穷。

——邓小平《大陆和台湾和平统一的设想》
(2)在材料二中邓小平认为解决台湾问题的关键是什么?(2分)
材料三  2005年4月29日,中国共产党总书记胡锦涛与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举行会谈。穿越60年历史,两党最高领导人的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胡锦涛总书记说:“从你们踏上内地的那一刻起,我们两党就共同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

胡锦涛与连战会晤           胡锦涛同吴伯雄会谈
2008年5月2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同中国国民党主席吴伯雄举行了会谈。胡锦涛强调,在国共两党和两岸同胞共同努力下,台湾局势发生了积极变化。两岸关系发展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这一局面来之不易,值得倍加珍惜。 
材料四  2008年11月3日7日,海协会会长陈云林率七十四人的代表团访问了台湾,广受世界瞩目的历史性会晤——“陈江会”于11月4日胜利举行,并签署了航运、货运、海运、食品安全多项协议。陈云林与海基会会长江丙坤共同出席了两岸互赠珍稀动植物记者会,大陆赠送的是除了大熊猫“团团”、“圆圆”外,还有珙桐树,而台湾方面赠送的是长鬃山羊和梅花鹿。不断通过协商解决问题,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两岸关系发展的重要内容,这次两会在台北举行会谈,成为了两岸关系继续改善和发展的重要标志;协商进程的持续、成果的累积,将扩大两岸交往,增进双方互信,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迈入新的境界。

(3)据材料三说明中国共产党对于台湾问题的政策主张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这一政策转变的标志是什么?(2分)结合所学分析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4分)
(4)联系时代背景并结合材料三、四,分析海峡两岸一定能实现统一的主要条件有哪些?(6分)
答案
(1)目的: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解放。(2分)
成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2分)。
(2)关键:国共两党平等会谈,不可让外国势力插手(2分)。
(3)变化:从武力解放到和平统一 (2分)。
标志: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2分)。
原因: ①20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一些重要变化:中美建立外交关系;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②海峡两岸的中国人、港澳同胞以及海外侨胞、华人,都殷切期望两岸携手合作,共同振兴中华。③中国政府出于对整个国家民族利益与台海两岸关系的实际状况考虑(任答其中两点,4分)
(4)条件:①根本保证:经过改革开放,中国的综合国力极大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②人心所向:结束台湾海峡两岸的分裂状态,实现统一,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③历史依据: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④国际法依据:中美联合公报、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建交公报等国际文献关于台湾问题的原则。⑤政策保证:邓小平“一国两制”的伟大理论。⑥榜样借鉴:港澳回归并保持了繁荣,提供了榜样和借鉴。⑦当前,两岸高层接触频繁,直航初步实现。⑧两岸经济互补、共同发展,共同应对世界金融危机等。(6分,涉及其中3点即可)
解析

举一反三
有学者指出:历史学虽是一门实证性学科,但实证性研究离不开理论的指导,不能不进行深层次的理性思考和理论提炼……。这一观点体现了    (    )
A.研究历史要处理好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的关系
B.历史研究应该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密切结合
C.历史研究必须走“实证性”的道路     
D.历史学的研究必须多召开学术研讨会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37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19世纪五六十年代,在普鲁士的带动下,全德兴起了私人和国家联合建设铁路的热潮,对煤炭、铁轨、机车、车厢等产生了巨大的需求,有力推动了……创办企业的热潮。当时,人们开发新矿山、建设新工厂、修筑新铁路、向股份制公司投资,几十家新式银行陆续开业,社会游资被大量集中起来投入生产,同时,英、法、荷等外国资本源源不断进入莱茵区……工业革命迅猛前进。
——《世界经济通史》
材料二 1889年清政府成立中国铁路总公司,向比利时银行借款兴建北京卢沟桥至汉口的卢汉铁路。这条铁路先由政府拨款修建卢沟桥至保定及汉口至滠口两段。1906年北京至汉口全线通车。
张之洞从1889年起,以武汉为中心,创办了汉阳铁厂等一批近代工业化企业,.... 在湖北新建了卢汉铁路,督办粤汉铁路、川汉铁路。由于诸多的因素,川汉铁路修建激发了四川的保路运动,清政府被迫调集湖北地区的新军前往镇压。

材料三 新中国铁路大事记

(1)据材料一归纳德国铁路迅速发展的原因。(4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铁路发展对近代德国产生了哪些重大影响?(6分)
(2)据材料二概括清末铁路发展的特点。(7分)有学者称“川汉铁路搞倒了一个王朝”,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认识。(6分)
(3)材料三指出,“第一个五年计划期内,西部地区首次开通铁路”“第二五年计划期内,铁路建设以中国北部为主”。试用所学知识加以说明。(4分)
(4)据“新中国铁路大事记”,概括新中国的铁路建设发生的主要变化(6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的最直接、最主要的原因是
A.贸易中心的转移B.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
C.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D.买办和买办化商人开始出现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南京条约》签订后,英国资本家相信“只消中国人每人每年需用一顶睡帽,不必更多,那英格兰现有的工厂就已经供给不上了”,但结果却是“形成了亏本生意”,导致这种局面的原因包括是
①戴睡帽不符合中国人的生活习惯         ②中国开放通商口岸有限
③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必然结果         ④中国民众消费力不足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未能充分发展的根本原因是
A.未能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
B.民族资产阶级政治地位低
C.资金少,技术力量弱
D.近代社会形态的制约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