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经济重心转向大西洋后,世界经济进入从产生到发展的活跃时期,随着国际竞争的加剧,科学技术革命连续发生,生产力高层次飞跃,领先国家经历了由英国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经济重心转向大西洋后,世界经济进入从产生到发展的活跃时期,随着国际竞争的加剧,科学技术革命连续发生,生产力高层次飞跃,领先国家经历了由英国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经济重心转向大西洋后,世界经济进入从产生到发展的活跃时期,随着国际竞争的加剧,科学技术革命连续发生,生产力高层次飞跃,领先国家经历了由英国到美国的更替,从而牵动了世界经济重心从西欧向北美跨越。
——《世界经济运行轨迹探索》
材料二  17世纪,整个欧洲大陆处于宗教迫害之中,反映自由、民主和科学的新思想,被当作“异端”、“邪说”而受压制,不少有发明创造的科技人才被处刑罚。与此同时,战争也连绵不断,法国处于内战和向外扩张的连战战争中,意大利四分五裂……这使科学技术人才纷纷流向地处欧洲边缘而较安定的英伦三岛。
1740年经英国政府批准的实用专利只有4件,1750年为7件,1760年增加为14件。
——《英国经济史编》
材料三 (19世纪后期)英国科学虽然不少发明,但他们固守蒸汽时代的旧技术,轻视电力技术应用,比如电灯发明后,它以耀眼的光芒宣告,新的光源将使世界的面貌焕然一新。而当时在英国,电灯的推广却遭到煤气照明公司的反对,千方百计保护已取得垄断地位的煤气照明,致使第二次科技革命产生的新型工业部门的发展迟缓。
——《世界近代史》
材料四 美国在这一时期的技术研究和技术引进,主要是应用技术,并不更多注意基础科学的研究,但这为后来科学研究和更多的技术发明创造了条件,争取了时间,聚集了力量。
第一、二次大战期间,欧洲及世界各地的著名科学家向美国流动,美国抓住这一有利时机采取自由开放的政策,在世界各地搜罗“智囊”,进口“博士”,以补自身不足,仅二次大战后,美国引进人才达二十多万人。
——《大循环》
根据材料以及所学知识:
1、说明为什么18世纪英国会成为领先世界的大国?(6分)
2、为什么19世纪末,英国会沦为二流国家?(4分)
3、美国在二战后成为超级大国的主要因素是什么?为什么?(10分)
4、从美国的崛起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6分)
答案
(1)优越的地理位置,国内政治开明,重视人才和科技; 圈地运动导致了大量自由劳动力和统一的国内市场;殖民霸主地位使用拥有廉价的原料和广阔的海外市场。(6分)
(2)由积极采用新技术到抵制和排斥新技术。(4分)
(3)科技兴国的战略思想。(4分)
重视科技和人才使其经济中心的地位长盛不衰,并增长了其政治实力,使美国成为世界霸主。(6分)
(4)科技和人才是立国兴邦之本,进取精神和创新精神是民族之魂。(6分)
解析
(1)此问可以从地理位置,人力资源,政府政策,资源的优势等方面回答。
(2)此问可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但他们固守蒸汽时代的旧技术,轻视电力技术应用”
(3)此问主要从材料中提取信息:“这一时期的技术研究和技术引进,主要是应用技术”
(4)此启示我们可以从重视科技、教育、人才等角度来回答。
举一反三
当今中国,政治改革方兴未艾。回首往事,到昨天去寻找借鉴,汲取智慧,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阅读材料:
材料一: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1)据材料一指出唐初一道旨意主要包含了哪些人的意见?三省六部制有何特点?结合材料指出这一制度的优点。
料二:“防止把某些权力逐渐集中于同一部门的最可靠办法,就是给予各部门的主管人抵制其他部门的必要法定手段和个人的主动。……野心必须用野心来对抗。”
——汉密尔顿、杰伊、麦迪逊:《联邦党人文集》
1787年宪法规定了横向的立法、行政、司法三个机关之间的权力的分立和纵向的联邦与州之间的权力的分立。……政府结构使权力为公众福利和正义的目的有效行使其管理职能,同时又保持对权力的优良控制,实现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平衡,管理与控权的动态平衡,这是分权和制约的归宿。……“行使政治权时,必须把权力分开并分配给各个不同的受托人以便互相制约,并指定受托人为公众福利的保护人以防他人侵犯。这种相互制约的必要性早已在古代的和现代的试验中显示出来。”(华盛顿)
——范亚峰《华盛顿的宪政思想》
(2)材料二体现了怎样的原则?结合材料说明此原则的目的或作用。
材料三: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政治文明——共和制的重要催生人。他的学说是“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众长,益以创新”。   
——《中华文明史》第4卷
“在中国实施的共和政治,是除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外还有考选权和纠察权的五权分立的共和制政治。”
——《孙中山全集》第1卷
(3)结合材料三,说明孙中山对“三权分立”学说是如何发展的?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理解孙中山是中国“共和制的重要催生人”?
(4)中共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备受关注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以上材料和问题对于我们推进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有何启示?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有人说,秦始皇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基人:康熙帝则是中国版图的初步奠基人。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史实分析上述观点的正确性。
(2)有历史学家说:“秦只维持了那么短的时间.……它却成功地把一套国家官僚机器的制度传给了它的政治继任者。”你认为这套“制度”包括那些内容?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实施救济是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举措。阅读下列材料,结台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汝之民为饿也,何不白于君,发仓廪以赈之?而私以尔食馈之,是汝明(显示)君之无惠,而见己之德美矣。”                             ——《孔子家语观思》
【材料二】唐朝建立后,于武德七年(公元624年)颁布《赋役令》,其中租庸调制中有“损免”(亦称“灾免”,即因为受灾而减少或免去租庸调)制度的规定,其主要内容是:“诸田有水旱虫霜为灾处,据现营田,州县检灾(核实灾情),具帐申省,十分损四已上,免租;损六以上,免租调;损七以上,课役全免。若桑麻俱损者,各免调。若己役已榆(“榆”:缴纳的意思),听免其来年,经二年后,不在折限(“折”:减免的意思)。另据《唐律疏议》规定:“其应损免者,皆主司合言。主司,谓里正以上,里正须言于县,县申州,州申省,多者奏闻。”              ——《唐宋田赋的“损免”与“灾伤检放”论稿》
【材料三】“凡荒政十有二:一曰备祲(注:不祥之气);二曰除孽;三曰救荒;四曰发赈(注:发仓救济)五曰减粜;六曰出贷;七曰蠲赋(注:免除赋税)八曰缓征;九曰通商;十曰劝输;十有一曰兴土筑;十有二曰集流亡。”                 ——《大清会典》
问题:
(1)据材料一,概况指出并分析评价孔子在救济问题上的主要观点。
(2)据材料二提供的有关历史信息,说明唐朝前期对田赋灾免做出的原则性规定包括哪些方面?
(3)据材料三,概括清代救灾的特点。
(4)简要说明我国古代中央集权政治体制对救灾的影响。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假若除安拉外天地闻还另有主宰,那么天地早已毁灭……除我之外不再有主宰,因此你们应该对我崇奉致礼。”                              一一《古兰经·先知们》
材料反映的是伊斯兰教哪一大信仰?(    )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A.信安拉B.信天使C.信经典D.信先知
1971年,尼克松总统说:“在经济领导问题上,他们在全世界同我们竞争得非常激烈。……同我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相比,美国遇到了我们甚至连做梦也没有想到过的那种挑战。”这段话说的是(   )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

A.苏联与美国争霸斗争B.第三世界争取建立经济新秩序
C.美国国内严重的经济问题D.西欧、日本与美国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