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分)【历史——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民主”作为现代文明的一种具有普遍的原则,是从西方输入的。中国人接受和 传播“民主”,最初也

(10分)【历史——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民主”作为现代文明的一种具有普遍的原则,是从西方输入的。中国人接受和 传播“民主”,最初也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10分)【历史——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民主”作为现代文明的一种具有普遍的原则,是从西方输入的。中国人接受和 传播“民主”,最初也是把它与“君主”掺和在一起,视为“君民共主”,甚至“为民作主”。
——《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冯桂芬《校邠庐抗议》
材料三 “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立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1903年孙中山在檀香山的演说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二指出中国近代早期的民主思想有何特点?产生这一特点的原因有哪
些?(4分)
(2)与材料一、二相比,材料三的进步性表现在哪里?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5分)
(3)上述中国探索民主的实践说明了什么?(1分)
答案
(1)特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1分) 原因:①封建君主思想根深蒂固。②对西方民主思想缺乏深刻理解。③资本主义经济没
有充分发展。(3分)
(2)进步性:明确提出推翻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2分)
原因:①西方民主思想在中国广泛传播。②资本主义经济有了进一步发展。③思想家们
不断的探索和实践。(3分)
(3)民主思想与实践不断发展、完善。(1分)
解析
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经历了由器物的学习到制度的学习历程。其原因一是封建君主思想根深蒂固,二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程度。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西方民主思想在中国广泛传播,对西方的学习逐渐过渡到了制度方面的学习,从而使民主思想不断发展、完善,并进行了实践,取得了伟大的成就。
举一反三
34.(10分)【历史——20世纪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对列宁而言,新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只是一次暂时的退却,“后退一步为的是前进两步”。新经济政策成功地解决了战时遗留的危机。斯大林决定放弃新经济政策……1928年斯大林实施了由国家计划委员会制定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五年计划对世界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西方在刚开始时怀疑苏联创造新社会的计划,随着一系列五年计划的展开,怀疑逐渐变成了真正的兴趣。……对欠发达国家来说,苏联成功地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转变成世界第二工业军事强国的国家,使这一惊人变化成为可能的种种制度和技术对这些民族来说非常重要。
材料二  20世纪20年代快结束时,欧洲似乎正在安定下来,进入一个和平、安全和相对繁荣的时期。然而这一令人欣慰的景象却被突然到来的大萧条给彻底破坏了,大萧条产生的经济混乱和大规模失业逐渐损害了前几年已经取得的和解的基础。各国政府在日益增长的贫困和不满情绪的压力下频繁更替。而这种国内政治上的不稳定反过来又直接地、也是灾难性地影响了国际形势。
——上述材料均引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材料一、二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初世界历史的显著特征是什么?(2分)这一特征是
在怎样的背景下出现的?(5分)
(2)20世纪30年代末,战争的乌云笼罩着欧洲,请你依据上述材料分析其原因。(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材料一  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而民或不务本而事末,故生不遂。朕忧其然,故今兹亲率群臣农以劝之,其赐天下民今年田租之半。
摘自《汉书景帝纪》
材料二  余谓正德(明皇帝)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昔日逐末之人尚少,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者,又十之二、三矣。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
摘自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卷13
材料三  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摘自《清世宗(雍正)实录》
回答:
概括三则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4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封建统治者采取的政策对当时的社会发展所产生的主要影响。(6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外国商人从中国收购大量农、副、土、特产品。其中以丝、茶为大宗。中国丝、茶的大量出口,刺激了国内丝、茶生产的发展。    ——《中国近代经济史》
材料二  从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期的现代化历史来看,实际历史上呈现出的是不同时期的中国人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根据当时人们主观上的理解,运用自己可以拥有的政治资源和经济条件,通过自觉或不自觉的试验的方式,来试图接近这一历史性目标。因此,是不断地在应对矛盾和困境中试验,而不是根据先验的理性的蓝图设计,构成了支配人门作出现代化选择的基础。   
——《中国百年现代化的六次政治选择》
材料三 在服饰上,“一切前清官爵命服及袍褂、补服、翎顶、朝珠,一概束之高阁”,人们穿衣“务趋时髦”。 当时一般人认为,西方的社会生活是依据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理性原则建立起来的一种完美、理想的社会模式,代表着社会进步的方向;相比之下,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则充满着陈规恶俗,不符合时代潮流,非改革不可。以致在民国初形成了这样一种社会心理:认为谁接受西方的社会生活习尚,谁就是文明、开化,属于新派人物。                                ——《中国近代史》
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中国经济发展的何种趋势?
(2)根据材料二,谈谈不同时期的中国人是以怎样的方式来追求现代化的?
(3)材料三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领域的哪些新气象?
(4)概括近代中国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领域发生以上深刻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展示近代以来中国大众传媒的发展变迁情况,某班同学组织了一次图片展览活动。以下是活动中展出的部分图片。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四
材料二   中国大众传媒发展情况表(1985~2000年)
 
1985年
1990年
1995年
1999年
2000年
报纸总印数(亿份)
246.8
211.3
263.3
318.4
329.3
广播节目制作时间(小时)
280.799
647762
2332164
2931682
3381466
电视节目制作时间(小时)
38056
91572
383513
526483
585007
互联网用户(户)


7213
3014518
9021717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请按在中国出现的先后顺序,写出上述图片反映的传媒形式的名称。并为本次展览拟定一个标题。
(2)根据材料二分析,表中四种传媒发展速度,哪种最快?说明了什么问题?并根据材料分析互联网的普及是否影响了其他传媒的地位?
(3)为了了解中国近代以来大众传媒的变迁情况,你会通过哪些方式获取相关资料?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下面是春秋战国时期四位著名思想家的言论,哪一位思想家的主张最符合当时的历史潮流
A.“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B.“兼爱”,“非攻”,“尚贤”,“尚同”
C.“无欲而天下足,无为而万物化,渊静而百姓定”
D.“吾以是明仁义爱惠之不足用,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