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70年代,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图四  1987年7月1日《人民日报》关于政治制度改革试点的报道材料二 

20世纪70年代,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图四  1987年7月1日《人民日报》关于政治制度改革试点的报道材料二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20世纪70年代,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四  1987年7月1日《人民日报》关于政治制度改革试点的报道
材料二    1978年和2006年国民经济主要指标比较表
年份(年)
国内生产总值
(亿元)
国家财政收入(亿元)
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
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
1978
3 645
1 132
57.5
67.7
2006
218 071
39 500
35.8
43
注: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它能够说明家庭生活水平的程度。
(1)图一中安徽小岗生产队的18位农民为什么要冒死签下这份合同?
(2)结合材料一,说明新时期的中国改革是逐步推进,不断深化的。
(3)没有解放思想,就不会有改革开放;没有继续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就不会得到深化。结合这一时期的相关史实加以说明。
答案

(1)“文革”结束后,“左”倾思想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两个凡是”使人们不敢冲破禁区。
(2)从群众自发到中央肯定和推动;从试点到推广;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体制改革到政治体制改革。(3)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解放了思想,为改革开放奠定了思想基础;***南方谈话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把改革开放推向新阶段。
解析
解答第(1)问主要从小岗生产队签协议时的背景方面分析原因。第(2)问综合四幅图反映的改革进程,归纳其逐步推进深化的特点。第(3)问联系所学关于解放思想的史实进行说明。
举一反三
下列四组关键词中,正确反映20世纪70年代中国社会生活状况的是
A.列宁装、公私合营、***逝世B.列宁装、九一三事件、公私合营
C.十一届三中全会、保家卫国、整风运动D.十一届三中全会、九一三事件、***逝世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现代化(亦作近代化)指的是人类社会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其基本内涵是政治民主化、法制化;经济商品化、市场化、全球化;思想理性化、科学化、多元化。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诺丁汉大学教授郑永年指出:所谓的一个国家外部的崛起,实际上是它内部力量的一个外延,在一个国家内部,自己的国家制度还没有健全的情况下,就很难成为一个大国.即使成为一个大国,也是不可能持续的。……环顾当时的世界,法国正处于君主专制的鼎盛时期;…大清王朝268年的江山才刚刚坐了44年。但是英国,这个地处边缘的小国,却在历史性的转变中抢了先机,已经率先到达了现代文明的入口处。
    ──《大国崛起》之“走向现代(英国)”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l7、18世纪英国的内部力量已经率先到达了现代文明入口处的具体表现及其对促进本国近代化方面的作用。
材料二 为了劝阻西方列强以“修约”为借口要挟中国,清政府聘用已卸任的美国驻华公使蒲安臣率使团于l868年2月至l870年10月访问欧美1l个国家。该使团以记名海关道志刚、礼部郎中孙寥谷为办理中外交涉事务太臣,英国使馆翻译柏卓安、法籍海关税务司德善为左右协理。经蒲安臣使团交涉,英,美等国表示对华将采取“节制和温和”的政策。志刚等人还记载了出访的行程和外国的风土人情。使团回国以后,由于人微言轻,对政府决策没有产生什幺影响。
    ──王绍坊《中国外交史》
材料三 1871年l2月至l873年9月,日本政府为了修改不平等条约、“求知识于世界”,派岩仓使节团访问欧美12十国家。该使团以右大臣岩仓具视为特命全权大使,参议木户孝允、大藏卿大久保利通、工部大辅伊藤博文、外务少辅山口尚芳为副使。岩仓使节团在修约方面没有取得进展,却考察了欧美国家的政府机构、议会、法院、公司、交易所、工厂、矿山、港口、农牧场、兵营、学校、报社和福利设施等,从各个方面加深了对西方近代文明的认识和理解。
    ──伊文成《明治维新史》
(2)对比材料二、三,归纳日本使团出使欧美的目的和成员组成有何特点?简要分析中日两国统治集团对近代化的态度及其影响。
材料四 传统的观念认为,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东西,计划经济才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逐步摆脱这种观念,形成新的认识,
……实践表明,市场作用发挥比较充分的地方,经济活力就比较强,发展态势也比较好。我国经济要优化结构,加快发展,参与国际竞争,就必须继续强化市场机制的作用。
……实践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化,要求我们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套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从2001年开始,全球资本都将目光瞄准中国,中国次本也开始游猎全球。与此同时,被全球化浪潮抉裹前行的中国一路狂奔之后,开始调整自己的呼吸和步伐。
    ──王明博《自强之路》
(3)材料四表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经济体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从2001年开始,“中国资本开始游猎全球”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并由此说明我国的对外开放出现了怎样的新变化?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胡锦涛同志在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30周年大会上指出,要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坚定不移地推行改革开放。“不折腾”主要是从下列哪些事件中得出的教训? (   )
①社会主义改造 ②“大跃进”运动 ③人民公社化运动 ④“文化大革命”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大型电视政论片《复兴之路》分六集反映了自1840年以来中国艰难曲折的民族振兴之路。全片分别以千年巨变、峥嵘岁月、中国新生、伟大转折、世纪跨越、继往开来为主题线索,其中“十一届三中全会”可能集中在(   )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

A.《千年巨变》B.《峥嵘岁月》C.《中国新生》D.《伟大转折》
以下摘录自《文汇报》2009年8月21日文《新中国60年民生往事》:
1949年,年人均国民收入只有69.29元;年人均社会商品零售额只有25.94元;年人均原煤只有59公斤;年人均发电量只有7.9度;年人均原油只有0.2公斤;年人均布只有3.49米;年人均糖只有0.37公斤;年人均粮食只有209公斤;年人均棉花只有0.82公斤;年人均油料只有4.7公斤;年人均水产品只有0.83公斤。
1958年10月25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办好公共食堂》,“放开肚皮吃饭,鼓足干劲生产”,一时间成为传遍大江南北的口号。然而公共食堂及其供给制,脱离当时中国国情,超越人的觉悟,实行不到两三个月,多数食堂已寅吃卯粮。
1960年春,粮荒问题日见严重,为了能用有限的粮食做出更多的饭,这年1月,在西安召开了一次全国性的“增量做饭法”先进经验交流会。如广西柳州地区大力推广的“双蒸法”:即将米干蒸半小时后分装入罐,加上凉水,1斤米加4斤水,用猛火蒸1小时,能使每斤米出饭5斤,比原来增加40%以上。由于口粮和副食品严重短缺,不少群众患了浮肿、肝炎等疾病。
1980年全国每人平均消费粮食428斤;平均每人用于购买穿着的零售额为42元。城乡人民穿着的质量大有提高。1980年皮鞋零售量比1957年增长8倍。购买自行车、手表、缝纫机、电视机等占用的零售额比重,由1952年的0.5%提高到1980年的24.5%。
进入新千年,百姓的衣食住行更加突出个性化,信用卡改变了人们的消费方式,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联系方式。经历了非典、汶川地震的中国人,学会了坚强地直面灾难,追求美好生活。
问:(6分)
(1)根据以上文字,概括说明建国以来,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
(2)“新中国60年民生”的转折点在何处?(2分)
(3)举例说明新中国60年在经济建设方面所走的弯路。(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