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教授王东在《中国共产党怎样破解了历史与现实难题》一文中指出:“改革开放20多年同新中国建立初期头八年相比,同是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峰时期、黄金时代。”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北京大学教授王东在《中国共产党怎样破解了历史与现实难题》一文中指出:“改革开放20多年同新中国建立初期头八年相比,同是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峰时期、黄金时代。”这两个时期的经济发展都 A.一定程度上受“左”倾思想影响 | B.完成了对所有制性质的根本变革 | C.大力引进和运用国外的先进经验 | D.对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进行探索 |
|
答案
C |
解析
试题分析:该题考查学生对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状况的比较分析能力。题中教授比较的是建国初期和改革开放后两个阶段,ABD三项的说法都不是共性,C项表述正确;建国初引进苏联模式,改革开放后更大范围地引进和运用国外的先进经验。 |
举一反三
有一浙江商人,1980—1992年间因做买卖三次入狱,又无罪释放,引起各方对其是否合法经营展开激烈争论。此事例不能说明( )A.民营经济发展道路坎坷 | B.改革开放初期立法滞后 | C.计划经济体制影响深刻 | D.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 |
|
著名历史学家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一书中写道:“他(指邓小平)把市场经济称作‘一种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强调‘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并要求做到两者的‘内部统一’。直到1992年,他才打破禁忌,公开宣称政府的中心任务就是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这等于宣布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核心部分——公有制及中央计划体制——的抛弃。”这则材料无法揭示出史实是A.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带有市场化取向 | B.邓小平南方谈话打破了原有禁忌 | C.中国市场经济抛弃了公有制和计划体制 | D.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发展和创新 |
|
下面是新中国不同时期国民经济成分比例示意图。1956~2006年的50年间,国民经济成分比例的变化反映出
A.由市场经济体制转向计划经济体制 | B.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C.由私有制经济为主导变为公有制经济占优势 | D.由单一公有制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
|
(36分)各国在交往中,往往会发生文化“误读”的现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18世纪,在西方的宫廷与贵胄家中,中国龙纹形象随处可见,那时候的中国龙是伟大、高贵的象征。进入19世纪,西方人逐渐把“龙”翻译为“dragon”,在基督教文化中,“dragon”代表着暴力、邪恶。近年来,西方媒体借助龙形象来讽喻中国的方式越来越多,例如《经济学家》杂志中,提到中国的漫画中几乎都少不了“龙”——西方观念中的龙。 ——据董玉洁《中国龙vs西方龙:文化的误读》整理 材料二 20世纪初期,国粹派认为,中国文化落后于西方,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西方“立民主为政体,故利民之智”,中国“以专制为政体,故利民之愚”。他们还认为,“盖自秦以来,当世之谓孔学者,君学而已……无用者君学也,而非国学”。他们还认为传统“夷夏太防”的观念导致中国文明既不能自我光大,又不能吸收外来文化,衰败不可避免,进而主张“国粹者,助欧化而愈新”……发起了类似于西欧文艺复兴的“古学复兴”运动。 ——据郑师渠《:晚清国粹派:文化思想研究》 材料三 1970年代,来到中国的美国和西方环保主义者看到:商店的商品没有包装,买酒、酱油和醋要自带瓶子,连火柴都是散装的。于是在他们的笔下,中国成了世界和人类希望。 ——据韩东屏《美国和西方的中国研究简介》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材料一中三个时期西方人眼中“中国龙”形象形成的原因。(12分) (2)材料二中国粹派认为中国文化衰落的原因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国粹派为什么认为他们发起的古学复兴运动“类似于”西欧文艺复兴?(12分) (3)材料三中,西方环保主义者到中国来的政治背景是什么?(6分) (4)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你认为当时的中国是否是“世界和人类的希望”?(6分) |
下表显示了中国某一时期各类企业出口走势比较,其中的数据变化反映出我国
年份
| 国有企业
| 外资企业
| 民营企业
| 比重(%)
| 比重(%)
| 比重(%)
| 2001
| 42.5
| 50.1
| 7.4
| 2003
| 31.5
| 54.8
| 13.7
| 2007
| 18.5
| 57.1
| 24.4
| A.对外开放的格局正初步形成 B.民营经济也成为对外贸易的主力军 C.国有企业改革有待全面展开 D.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制度得到改变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