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分)2010年11月1日零时,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正式启动。2011年4月2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数据显示,全国总人口为13

(32分)2010年11月1日零时,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正式启动。2011年4月2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数据显示,全国总人口为13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32分)2010年11月1日零时,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正式启动。2011年4月2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数据显示,全国总人口为1339724852人。历史上,人口的迁移、流动和人口增长对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人口的压力在清代即已显现。下表是清朝前期人口的粗略统计情况

材料二 人口的压力使得许多思想家提出了不同的思想主张。
马尔萨斯(1766-1834)在《人口论》中认为,人口增殖力比土地生产人类生活资料力更为强大,并断言人口在无妨碍时,以1、2、4、8、16…… 的几何级数率增长,而生活资料则以1、2、3、4、5…… 的算术级数率增长。他认为当人口增长超过生活资料增长,二者出现不平衡时,自然规律(如衰老、事故)能使二者一定程度恢复平衡。他认为还有强制恢复平衡的手段,一种是战争、灾荒、瘟疫等;另一种是道德限制和罪恶(马尔萨斯所指包括堕胎、节育、谋***和同性恋)。他还认为那些无力赡养子女的人不要结婚,并且建议对劳动群众和贫困阶级采取道德限制(包括晚婚和禁欲)手段来控制人口增长。马尔萨斯根据上述基本观点引申出几点结论:①贫困和罪恶是人口规律作用的结果,而不是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造成的。②只有私有制才能消除人口的过快增长。③工人的工资受人口规律的支配,工资水平随人口的增减而变动。④济贫法可以促使人口增长。
1957年我国经济学家马寅初发表了《新人口论》,提出了要控制人口增长,实行计划生育的观点,但被康生等人扣上了“马尔萨斯主义”的帽子,一度受到批判。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马寅初得到平反,其计划生育理论已成为我国的一项重要政策。马寅初认为,为了要扩大生产和再生产,加速资金积累,加速工业化的进程,应该降低消费比例,这就必须把人口控制起来。同时,为了进一步改善人民生活,扩大轻工业原料的来源,提高粮食的消费水平,以及为促进科学研究事业,他认为“亦非控制人口不可”。他指出,要节制生育、控制人口,实行计划生育是控制人口最好最有效的办法,要依靠普遍宣传,使广大群众都知道节育的重要性,并能实际应用节育的方法,同时大力宣传早婚的害处,迟婚的好处。如果控制人口的力量还不够大,自应辅之以更严厉更有效的行政力量,国家理应有干涉生育、控制人口之权。
材料三  19世纪20年代中,总共有14.5万人离开欧洲,19世纪50年代,有大约260万人离开欧洲,而在1900至1910年间,移民人数高达900万,也就是每年有近一百万移民。……一般说来,英国移民前往英帝国的自治领(指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等)和美国;意大利人前往美国和拉丁美洲;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前往拉丁美洲;……除很大一部分人通入亚洲俄国地区和一小部分慢慢流入南非外,迁移的目标是完全对着美洲和大洋洲的。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四  1820—1939年广东沿海某乡居民离乡谋生情况统计表

材料五  2008年出现的世界金融海啸打乱了珠三角产业升级的步伐,企业的***和裁员浪潮揭开序幕,许多农民工被迫返乡,一些内陆省份现在面临农民工的再就业问题。到2010年,虽然珠三角经济逐渐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出现“用工荒”,但是内陆省份依然存在严峻的就业形势。
(1)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清朝前期我国人口迅速增长的经济原因。(4分)
(2)根据材料分别指出马寅初与马尔萨斯主张控制人口增长的时代背景和目的,并谈谈你对人口增长问题的认识。(10分)
(3)根据材料二,分析这一时期欧洲海外移民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6分)
(4)根据材料四指出1820—1939年百余年间该乡居民迁居方向的变化主要是什么?导致乡民职业变化的原因有哪些?(8分)
(5)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内陆省份可以采取哪些措施解决农村劳动力再就业问题?(4分)
答案
(1)原因:①清初社会安定,封建经济继续发展;②实行赋税政策调整,“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和“摊丁入亩”逐渐废除了人口税,使隐瞒人口的现象减少,并促进新生人口的增长。③大量荒地的开垦和高产粮食作物玉米和甘薯的引进和推广种植,有利于解决增加人口的粮食问题。(4分,任答两点即可)
(2)背景和目的: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发表于工业革命时期,工业革命使工业资产阶级日益富裕和无产阶级相对日益贫困,阶级矛盾尖锐。其目的是企图掩盖资本主义社会失业和贫困的真正根源。(4分)
马寅初的人口理论发表于全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主要是为了加快社会主义的建设步伐。目的是通过控制人口,实现在加速工业化的进程同时,进一步改善人民生活,并促进科学研究事业发展的建设目标。(4分)
认识:人口的增长要和物质资料的增长相适应;人口的过快增长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2分)
(3)影响:给移入地区提供了劳动力和先进的制造业技术,有利于移民地区的开发和经济的发展;便利了欧洲的掠夺、有利于欧洲资本积累和富裕;有利于世界市场的形成。(6分)
(4)迁居方向的变化:由农村向城镇、国外流动。(2分)原因: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传统农业手工业衰落;国内近代经济产生、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变化;政府政策的转变或鼓励。(任答三点6分)
(5)发展非农产业、乡镇企业,调整和优化工农业产业结构;(2分)发展职业教育,通过培训进行技能升级;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就业体系等。(此处任答1点得2分。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
(1)本问是考查清朝前期人口增长的原因,要求学生从时代背景考虑,涉及当时的政治经济和国家政策的调整等方面即可(2)关于二者理论的分析要求从材料中的时间入手,即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发表于工业革命时期,是服务于资产阶级政权的需要的,马寅初的人口理论发表于全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是加快经济发展的需要的,在认识方面注意经济发展和人口之间的协调发展问题(3)要求学生对材料的正确分析,总结和概况能力,影响的面要分析全面。(4)通过图表的分析可以看出人口的流向是城镇和国外,这和国家政策,经济发展和思想观念都有一定的关系。(5)解决农村劳动力再就业问题可以从国家政策入手和教育方面入手,言之合理即可。
举一反三
下表是l975—2003年中国国有经济发展状况表,从表中数据不能看出

①国有经济占CDP的比重呈下降趋势           ②城镇人口的就业环境恶化
③国有经济不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④国有经济呈逐年衰退之势
A.②④B.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旋律。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1640年到1840年,在200年中,西方已经进入了这样一个时期:“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与此相比,同一时间里的中国却景物依旧:成千上万胼手胝足、转辗沟壑的小农背负着一代一代歌讴唐虞盛世、高谈名物考据或性心理义的士人。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呈现出由“沉沦”到“上升”的发展过程,走出了一条“U”字形路线。在近代前期,其基本特征是“沉沦”;近代后期,其基本特征是“上升”。在“沉沦”与“上升”中间有一个过渡期,就是“沉沦”的谷底、“上升”的起始时期。
材料三 “三十年沧桑巨变三十年光辉历程”铸就了一个民族百年梦想,谱写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历史画卷。在近三十年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中国踩着历史的节奏每一步都没有落空。上个世纪70年代中后期经济全球化刚刚起步、上个世纪90年代初经济全球化潮流真正形成和本世纪初经济全球化加速扩张是三个重要的节奏。
⑴材料表明,这一时期,中、西方文明发展的本质差别是什么?(2分)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分析造成西方领先于中国的主要原因。(3分)
⑵结合所学,扼要指出文中所说的“沉沦”和“上升”的含义。(2分)20世纪初期是中国由“沉沦”到“上升”的转折时期,概括说明推动这一转变的社会因素。(3分)
⑶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国是怎样踩着这三个历史节奏全面融入全球化潮流的? ( 6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下面是中国青年报的特别报道 《变迁:从“一五”到“十一五” 》的部分主题词摘要 

《中国青年报》对从“一五”到“十一五”主题词的概括,反映出我国
①经济建设指导方针出现过“左”倾冒进错误 
②经济发展环境经历了从被封锁包围到与世界联系越来越密切的变化 
③经济体制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
④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
A.②③④B.①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2010年11月12日,新民网发表“省钱省力省时间,网络购物方兴未艾”的新闻。新闻产生的时代背景不包括
A.中国人在全球金融危机中增强节俭意识B.互联网在中国进一步普及应用
C.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D.网络经济成为中国经济的主导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下图是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恩格尔系数(指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变化情况,这一变化趋势主要说明(   )
A.中国粮食生产呈下降趋势
B.居民消费的粮食越来越少
C.我国居民生活质量越来越高
D.居民消费能力不断下降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