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一 (商鞅变法)其中究竟有哪些新东西呢?第一次变法条令,其中只有关于什伍连坐、奖励耕织,以及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实行严厉处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10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商鞅变法)其中究竟有哪些新东西呢?第一次变法条令,其中只有关于什伍连坐、奖励耕织,以及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实行严厉处罚的内容,算是独创的。其他如奖励军功、发展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确立等级爵位制的改革,当初齐、楚、燕、赵、魏、韩亦各皆然。商鞅的第二次变法条令,也是各国都已实行过了的。 ——程念祺《国家力量与中国经济的历史变迁》 材料二 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 ——列宁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的“独创性措施”对秦国的贡献。(6分) (2)运用材料二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商鞅变法。(4分) |
答案
(1)实行连坐法,加强了对民众的控制,维护了国家的稳定;奖励耕织,调动了人民生产的积极性,从而增加了国家的经济实力;抑制商业,有利于农业发展和社会稳定。(6分) (2)评价:商鞅变法促进了秦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壮大了国力,为后来统一奠定基础;变革了生产关系,加快了封建化的进程。(4分) |
解析
试题分析: (1)根据材料一“...其中只有关于什伍连坐、奖励耕织,以及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实行严厉处罚的内容,算是独创的...商鞅的第二次变法条令,也是各国都已实行过了的。”并结合所学商鞅变法的影响,即可说明商鞅的“独创性措施”对秦国的贡献。 (2)首先应该根据材料二“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概括出其观点的内容,然后借此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的角度评价商鞅变法。 |
举一反三
商鞅变法时“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能为这一措施提供理论依据的是( )A.“节用而爱人” | B.“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 | C.“天法道,道法自然” | D.“为政以德” |
|
一位史学家说:“公元前356年是改革家商鞅开始革命性地变革秦国制度的年代。”商鞅变法的革命性主要表现在A.奖励耕织 | B.奖励军功 | C.废井田,开阡陌 | D.建立县制 |
|
(3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力本业,耕织致栗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民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 (1)根据材料一,概括提炼商鞅变法的措施。(12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为发展经济、减轻人民负担所采取的具体措施。(8分)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述两则材料中“务本”思想的区别。(6分)分别指出上述“务本”思想所产生的影响。(6分) |
材料二 凡赋役之制……课户每丁租粟二石。其调随乡土所产绫绢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输绫绢者锦三两,输布者麻三斤,……凡丁岁役二旬,无事则收其庸,每日三尺(布加五分之一)。 ——《大唐六典》 材料三 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见居为薄,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度所取与居者均。居人之税,夏秋两入之,……夏税尽六月,秋税尽十一月。 ——《新唐书·杨炎传》 材料四 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与留存、供亿诸费,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为一条,皆知计亩征银,折办于官……。 ——《明史·食货志》 材料五 令各省将丁口之赋摊入地亩,输纳征解,丁随地起……统谓之地丁银。 ——《清史稿·食货志》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哪几种赋税制度?(4分) (2)归纳材料二中赋税制度的特点。(6分) (3)与材料二相比,材料三反映的赋税制度有哪些进步性?(6分) (4)比较材料四、五所反映赋税制度的主要异同点。(4分) |
(10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侯问李克(李悝)日:“为国如何?”对曰:“臣闻为国之道,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文侯曰:“吾赏罚皆当,而民不与,何也?”对日:“国其有淫民乎?臣闻之曰:“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 ——(西汉)刘向《说苑·政理》 材料二 是时,李悝为魏文侯作尽地力之教(充分利用土地的教令)。以为地方百里,提封(国内)九万顷,除山泽、邑居参分(三分)去一,为田六百万亩。治田勤谨则亩益三升;不勤则损亦如之。地方百里之增减,辄为粟百八十万石矣。又曰:籴甚贵伤民(士、工、商),甚贱伤农;民伤则离散,农伤则国贫。故甚贵与甚贱,其伤一也。善为国者,使民毋伤而农益劝……是故善平籴者……故虽遇饥馑水旱,籴不贵而民不散,取有余以补不足也。行之魏国,国以富强。 ——(东汉)班固《汉书·食货志》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李悝提出的对策及该对策所针对的制度。并概括该对策产生的积极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李悝的基本思想并指出李悝提出这一思想的主要目的。(4分)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