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分)历史山重大改革回眸材料一 “(范蠡平粜法认为)夫粜(卖出),二十(指每石粮的价格)病农,九十病末,末病则财不出,农病则草不辟矣。上不过八十,下不过三十

(15分)历史山重大改革回眸材料一 “(范蠡平粜法认为)夫粜(卖出),二十(指每石粮的价格)病农,九十病末,末病则财不出,农病则草不辟矣。上不过八十,下不过三十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15分)历史山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范蠡平粜法认为)夫粜(卖出),二十(指每石粮的价格)病农,九十病末,末病则财不出,农病则草不辟矣。上不过八十,下不过三十,则农末俱利。平粜齐物,关市不乏,治国之道也。”
——《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二 “(李悝平籴法认为)籴(买入),甚贵伤民,甚贱伤农。民伤则离散,农伤则贫,故甚贵与甚贱,其伤一也。善为国者,使民毋伤而农益劝。……此农夫所以常困,有不劝耕之心,而令籴至于甚贵者也。是故善平籴者,必谨观岁有上、中、下孰。上孰其收自四,余四百石;中孰自三,余三百石;下孰自倍,余百石。小饥则收百石,中饥七十石,大饥三十石,故大孰则上籴三而舍一,中孰则籴二,下孰则籴一,使民适足,贾平则止。小饥则发小孰之所敛、中饥则发中孰之所敛、大饥则发大孰之所敛而粜之。故虽遇饥馑、水旱,籴不贵而民不散,取有余以补不足也。行之魏国,国以富强。”
——《汉书·食货志》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范蠡的平粜法与李悝的平籴法的相同之处。(8分)
(2)根据材料,概括的平粜法与李悝的平籴法的不同之处。(7分)
答案
(1)相同点:都认识到农业在古代经济发展中的基础地位(都高度重视农业);都认识到粮食价格的波动对农民种粮积极性的影响及其由此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同时也都认识到粮食价格的波动对农业生产与流通的影响;都认为粮价不能放任自流,而应采取必要的国家干预政策。(8分)
(2)不同点:平粜法注重协调农商关系,而平籴法则注重协调农民与消费者的关系;平粜法主张利商,而平籴法则具有抑商色彩;平粜法主张按一定的价格幅度调控,而平籴法则要求达到“价平则止”; 平籴法比平粜法内容更为具体、可操作性强。(7)
解析

举一反三
商鞅变法的下列措施,对变革生产关系、促进封建制确立作用最大的是 (   )
A.“令民为什伍”B.“燔诗书而明法令”
C.“为田开阡陌封疆”D.“平斗桶权衡尺丈”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商鞅变法中下令废止了“田里不鬻”的规定。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以法律的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B.维护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C.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D.使该变法直接遭受奴隶主贵族反对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中国古代历史上出现了许多重要的改革,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值得我们今天去借鉴和重新认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 《剑桥中国秦汉史》认为,“不管人们是否佩服秦的成就,但必须承认这个成就:它在质和量的方面都大大的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以致它可以名之为‘革命’------”
材料二 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
——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材料三 今介甫为政……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 
――司马光《家传集》
(1)阅读材料一,从社会转型角度看,秦所取得的“大大的改变了中国面貌”的“成就”主要指什么?请以孝公时期商鞅变法中的若干具体措施为例,简要分析这些决策与“成就”之间的关系。(8分)
(2)材料二体现了王安石怎样的教育思想?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王安石是如何改革科举考试的?(6分)
(3)材料三中王安石针对“士、兵、农、商”的改革措施有哪些(每项各举一条)?(4分)
(4)从原因角度比较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主要不同点(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元陈采正诗曰:“画野分民乱井田,百王礼乐散寒烟。”这反映的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是
A.生产力的发展B.统一战争频繁
C.思想文化繁荣D.社会动荡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公元前4世纪,秦国进行改革的有利条件有
①刚刚跻身春秋列国行列 ②东方邻国晋国一分为三 ③秦国民风质朴,强悍尚武 ④ 法家学说已经在秦国广泛流传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