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孝文帝“雅好《诗》、《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庄》、《老》,尤精释义。才藻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孝文帝“雅好《诗》、《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庄》、《老》,尤精释义。才藻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孝文帝“雅好《诗》、《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庄》、《老》,尤精释义。才藻高瞻,好文为章。诗、赋、铭、颂,有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                        ――《魏书•高祖记》
材料二  孝文帝改革前后的北魏服饰、饮食情景之比较,
如图一:胡服俑                         图二:孝文帝出行 
             
图三:魏晋的汉人胡食画像砖

请回答:
小题1:从材料一中我们能得到什么信息?这对孝文帝的改革产生了哪些影响?
小题2:材料二中图三《汉人胡食图》所示的景象出现于北魏时期,它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图三中哪一现象最能体现民族融合?
小题3:历史上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鲜卑民族消失了,鲜卑文明是不是也彻底消失在历史的烟雾中?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小题4: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孝文帝改革的认识。
小题5:你认为孝文帝是盖世英雄不是千古罪人?你认为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同商鞅变法相比,改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有哪些?通过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的结果,思考改革成功需要什么条件?
答案

小题1:信息:孝文帝对先进的汉族文化十分喜好。影响: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实行汉制和移风易俗:易服装,改鲜卑服为汉服;改汉姓,改鲜卑族为汉姓;提倡鲜卑人与汉人通婚;讲汉话,以汉语为正音等。
小题2:北魏孝文帝实行的移风易俗的改革。汉人使用叉子吃肉。
小题3:没有。各民族在相互交流、融合中发展,并逐渐融为一体。
小题4: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加速了鲜卑人的封建化进程。
小题5:盖世英雄。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
相同点: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都促进了政权的封建化。
不同点:北魏孝文帝改革侧重于制度的更新、迁都和移风易俗,而商鞅变法侧重于富国强兵。条件:改革应当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改革者应当具有坚忍不拔的毅力,改革应当勇于与落后的旧势力斗争到底等。
解析

小题1:考查了对文言文的翻译解读的能力。
小题2:考查民族融合的概况,双方相互交流,促进了饮食的变化。
小题3:该问考查了对民族融合的理解,融合意味着相互交流共同发展而不是谁吞掉谁。
小题4:材料二中孝文帝与汉族的皇帝没有差别,换一句话就是民族融合的结果,促进了封建化。
小题5:该问考查了改革家的评价,以及改革成败的原因。
举一反三
(15分)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鲜卑族拓拔部首领)说:“漠北人能捕捉六畜,善骑马奔驰,随水草迁移,哪有什么可以做将领的人”。
材料二 培理来航时,赠给幕府的是显示工业文明的火车机车模型和电报机,而幕府却只能用力士搬运回赠的大米来展示实力。
——以上材料均摘自岳麓版教材
(1)据材料一、二指出中、日两次改革前社会状况的共同特点。(1分)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为解决上述问题,两次改革分别在经济、文化领域采取了什么重要措施?(10分)
材料三
      
图一孝文帝着汉服出行图            图二  19世纪末一日本男子
(2)观察材料三图片中的服饰。从社会发展进程的角度说明两次改革的影响。(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有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两则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迁都洛阳后)高祖日:“今恂(即太子)欲违父背尊,跨据恒朔(今山西大同,内蒙古河套一带)。……此小儿今日不灭,乃是国家之大祸……”乃废为庶人。
——《魏书》卷二十二
材料二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1)从孝文帝改革能够取得成功的角度,你对材料一中所述的内容有何认识?
(2)依据材料二分析孝文帝改革所产生的影响。就其成因而言,你感悟到了什么?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促成北魏实施均田制的直接原因是
A.民族融合的趋势B.政府与豪强地主争夺农户
C.南北对峙的形势D.汉族地主阶级的要求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材料一:在公元485 年,北魏推行一种“均田制”,原则上规定所有的成年劳动力均可平均分得土地。其中有一小部分土地为 世业桑田,不必还官。其余的在死后或超过规定年限后必须还给政府。“均田制”虽未规定剥夺豪门贵族的所有土地,但它有助于防止土地和农民流入私人手中,同 时也有助于中央政府财政基础的稳定。
材 料二:推行这种复杂的土地制度,首先必须进行全国范围内严格的人口普查和土地登记。这种土地测量制度被后世奉为楷模,它所反映的是,每块土地均按其等级类 别直接分配给纳税者个人。这种复杂的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曾经)几乎到处可见,它有效地支持了中华帝国。
材 料三:理论上讲,“均田制”依靠的是耕地在纳税农民之间的定期再分配,但实际究竟有多少耕地进行了再分配,这一点非常可疑。国内形势的稳定造成了人口的急 剧增长,农业人口的增长尤为迅速,与土地资源的增长不相适应,其结果可想而知。多数农民从祖父辈继承的田地数量出现严重不足,这些土地大部分登记为永业田(均田制中不必归还给政府的那部分土地),与此同时,皇帝封赐土地日益增长,这样,可供分配给纳税农 民的土地,总量就相对减少了。到8世 纪的上半叶,整个均田制明显地陷于崩溃。
——— 《东亚文明:传统与变革》
请 回答:
(1)根据材料,归纳均田制的主要内容。实施的条件是什么?
(2)北魏孝文帝实施的均田制的性质是什么?历史地位如何?
(3)根据材料简要归纳这一制度的历史作用,后来被废止的原因是 什么?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北魏孝文帝强令实行一系列汉化政策的根本目的是(  )
A.促进民族融合B.实现民族同化
C.完成鲜卑封建化D.巩固对黄河流域统治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