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若夫美、法民政,英、德宪法,地远俗殊,变久迹绝,臣故请皇上以俄大彼得之心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政为政法也。然求其时地不远,教俗略同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若夫美、法民政,英、德宪法,地远俗殊,变久迹绝,臣故请皇上以俄大彼得之心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政为政法也。然求其时地不远,教俗略同

题型:专项题难度:来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若夫美、法民政,英、德宪法,地远俗殊,变久迹绝,臣故请皇上以俄大彼得之心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政为政法也。然求其时地不远,教俗略同,成效已彰,推移即是,若名书佳画,墨迹尚存,而易于临摹,如宫室衣裳,裁量恰符,而立可铺设,则莫如取鉴于日本之维新矣。 ……考其维新之始,百度甚多,惟要义有三:一日大誓群臣以定国是,二日立对策所以征贤才,三日开制度局而定宪法。……日本之强,效原于此。 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材料二 在制定宪法的过程中发挥了很大作用的井上毅说,英国的政治制度只符合英国的需要,普鲁士的政治制度却比较接近日本的国情……日本在制宪工作中定下的基调是:“按普鲁士方式组成一个不向国会负责的内阁。”钱乘旦《论明治维新的失误》
(1)据材料一说明康有为建议光绪帝“取鉴于日本之维新”的理由(不得照抄原文),指出这份奏折在戊戌变法中的地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主张效法日本“开制度局而定宪法”的实质及其局限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理由:欧美各国距中国较远,习俗与中国不同,变革的时间相隔太久,不易效仿;日本距中国较近,文化习俗相似,维新时间较近,成效显著,便于直接效法。地位:成为维新派的施政纲领。
(2)实质:变革政治体制,建立君主立宪制。局限性:该主张不适合当时中国的国情;所效法的日本政治体制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主义国色彩。
举一反三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出现了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家,他们所提出的维新主张有了明显的资产阶级特征。这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具有了比较明确的国家主权观念。反对外国侵略和维护民族独立,这是鸦片战争以来所有中国进步思想家的共同主张,但识见深浅大不相同。          ——《中国全史》
材料二 “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回顾戊戌 重温历史》
材料三 (康有为)不但没有时时提醒光绪帝注意争取太后的支持,反倒时时鼓励光绪帝学习俄国彼得大帝“乾纲独断”,这就远离了当时的政治现实……康有为等维新派和光绪,从和平变法开始,却逐步走向武装政变之路,铤而走险,最后归于失败也就无可避免了……改革必然会损害一部分人的利益,这就要求改革者不能没有周全的设计。康有为、光绪对此几乎是全然不顾,因此很多改革措施都遭到强烈的反对,反对者并非都是上层的顽固分子,也有中下层官员、士子和民众。 ——《回顾戊戌 重温历史》
(1)依据材料一,分析戊戌变法出现的历史根源。
                                                                                                                                  
(2)材料二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起点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3)据材料三,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因素。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有学者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知识界)对外国作品的兴趣从纯科技转向制度和政治方面……对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的热情向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转移。”这一时期影响中国社会的“外国作品”的本质意义在于[     ]
A.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
B.把人性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
C.建设民主和法制的社会制度
D.动摇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日本的明治维新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主要是因为  [     ]
A.改革建立了民主共和制度
B.资产阶级是改革的领导者
C.改革废除了封建身份制度
D.改革发展了资本主义工商业
题型:0103 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日本新领导人(注:指明治维新的领导者)不赞成这种不加区别地奉承所有西方东西的做法,他们并不对西方文明本身感兴趣,而仅仅对其中增强了民族力量的那些组成成分感兴趣。……(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中日本新领导人“感兴趣的那些增强民族力量”的西方文明是指
①废藩置县 ②殖产兴业 ③文明开化 ④建立新式军队 [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题型:湖北省期中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治维新时)改革的动力是西化。……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业方法方面的模范;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德国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日本聘请的外国专家(在日本人的监督下)从1875年的五六百人,上升到1890年的3000人左右。然而政治和意识形态方面的选择就困难了。……于是不到20年,便出现一股反对极端西化、极端自由化的势力。……(他们)实际上是想制造一个新的以天皇为核心的国教,即神道崇拜。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
  材料二 日本新领导人不赞成这种不加区别的奉承所有西方东西的做法,他们并不对西方文明本身感兴趣,而仅仅对其中增强了民族力量的那些组成部分感兴趣。  ——美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在向西方学习上的突出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结合材料二及相关史实,是试从政治、经济及军事方面说明“日本新领导人不赞成这种不加区别的奉承所有西方东西的做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0108 月考题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