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北宋初年规定:租佃土地须“命立要契,举借粮种,及时种莳。俟收成,依契约分,无致争讼”。如有纠纷,“只凭契照为之定夺”。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诏:“
题型:宁夏自治区高考真题难度:来源:
材料一 北宋初年规定:租佃土地须“命立要契,举借粮种,及时种莳。俟收成,依契约分,无致争讼”。如有纠纷,“只凭契照为之定夺”。 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诏:“江淮、两浙、荆湖、福建、广南州军,旧条:私下分田客(佃户)非时不得起移,如主人发遣,给予凭由,方许别住。多被主人折勒,不放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须每年收田日毕,商量去处,各取稳便。即不得非时衷私起移。如是主人非理拦占,许经县论详》。” |
——摘编自《续资治通鉴》等 |
材料二 知大名府韩琦言:“臣准散青苗诏书,务在惠小农,不使兼并乘急以要倍息,而公家无所利其入。今所立条约,乃自乡户一等而下皆立借钱贯陌,三等以上更许增借。” |
——摘编自《宋史食货志》 |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其中制度规定的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相关制度规定的历史背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1)目的:材料一:规范租佃关系,抵制地主对佃户的人身约束;协调租佃纠纷,维持生产正常进行。 材料二:保护自耕小农,抵制兼并,增加国家收入。 (2)历史背景:租佃契约关系普遍化,自耕小农仍是农业生产的主体,土地兼并加剧,政府根据社会变化在政策上进行调整。 |
举一反三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北宋初年规定:租佃土地须“命立要契,举借粮种,及时种莳。俟收成,依契约分,无致争讼”。如有纠纷,“只凭契照为之定夺”。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诏:“江淮、两浙、荆湖、福建、广南州军,旧条:私下分田客(佃户)非时不得起移,如主人发遣,给予凭由,方许别住。多被主人折勒,不放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须每年收田日毕,商量去处,各取稳便。即不得非时衷私起移。如是主人非理拦占,许经县论详。” |
——摘编自《续资治通鉴》等 |
材料二 知大名府韩琦言:“臣准散青苗诏书,务在惠小农,不使兼并乘急以要倍息,而公家无所利其入。今所立条约,乃自乡户一等而下皆立借钱贯陌,三等以上更许增借。” |
——摘编自《宋史食货志》 |
材料三 王安石变法的经济措施,主要是通过限制大地主阶级的利益和通过政府利用商人专营某些商业行业,来获取财政收入,这对商品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变法较多地反映中小地主和中小商人的要求,尤其是南方地主的商人的要求……总的来说,变法是代表地主阶级革新派的一种主张,其主流应该肯定。 |
——据《王安石变法与商品经济》 |
材料四 王安石不应算作是中小地主的政治代表,使用大、中、小地主代表以及革新派、守旧派等概念,都不能确切地反映当时的客观史实,应该分为官户、乡村上户和坊郭上户(北宋文献中的概念)三个阶层。从出身看,变法派与反变法派分子同属官户……客观上,王安石变法增加了农民负担,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三冗”问题,但从流通领域进行了利益分配,将权力收归中央,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应予基本否定。 |
——据《王安石变法简论》 |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其规定或“建言”的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相关制度规定的历史背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四研究王安石变法采用的相同方法是什么?结论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其改革取得了重大成果。然而,朱熹认为王安石变法“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卒之群奸肆虐,流毒四海”。冯梦龙的《警世通言》中也有这样的故事:将次天明,老妪起身,蓬着头同一赤脚蠢婢,赶二猪出门外。婢携糠秕,老妪取水,用木勺搅在木盆之中,口中呼:“罗,罗,罗,拗相公来。”二猪闻呼,就盆吃食。婢又呼鸡:“王安石来。”群鸡俱至。近代思想家粱启超则说:“呜呼,皋夔伊尹(均为古代贤相),遐哉邈乎(久远的意思),其详不可得闻,若乃于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指王安石)足以当之矣。” |
(1)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王安石变法是针对哪些社会现象?变法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朱熹、百姓和梁启超对王安石变法不同评价(或态度)的原因。这种不同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仔细阅读下面材料,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王安石(1021-1086 ),字介甫,临川人,是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志愿,不做庸碌无为的书生,而要学以致用,为时代和社会肩负起自己的责任。王安石为人刚正,意志坚强,以“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的“三不足”精神推行变法,冲破重重阻力,百折不挠,人称“拗相公”。在改革过程中,王安石遭到 了反对派的强烈抨击,曾先后两次被罢免相位,但却从未动摇过变法的决心。 |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
|
材料二:看图说话 | | 北宋中期出现“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有力者无田可种,有田者无力可耕”局面,原因是 | [ ] | A.政府“不抑兼并” B.广大农民流亡 C.自然环境恶化 D.均田制遭破坏 | 北宋统治者认为:“富室田连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这表明北宋政府 | [ ] | A.大力抑制土地兼并 B.准备搜刮百姓以抗辽 C.纵容土地兼并以便筹集军费 D.减轻人民负担,限制大地主的特权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